基于 “互联网 + ” 新媒体育人创新研究

2017-10-21 09:21朱敏曹杰
中国高等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育人学生

朱敏 曹杰

在“互联网+”时代,“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破题新形势下的思政工作, 依托新媒体开展网络育人,已成为各高校共同探索和实践的新挑战。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运用新媒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形成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独具特色的“新媒体育人模式”,构建“新媒体育人生态系统”,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题中之义。

理念升级:育人模式从 “说教” 向 “自我教育” 转变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曾采用“自上而下式”“家长式”的“说教”模式,在新形势下未能较好地满足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因此,在思政工作中,要转变育人模式,激发育人主体的自主性,实现由传统“说教”向“自我教育”转变。

实现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变,需要科学地把握好几个“变”与“不变”的关系:

1.客观形势的“变”与办学方向的“不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客观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在有力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带来复杂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课题。2017 年 1 月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2.高教发展的“变”与根本任务的“不变”。 毋庸置疑,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面临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趋势。但无论高等教育怎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多次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育人载体的“變”与核心价值的“不变”。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育人载体也不断翻新。无论是传统的课堂育人,还是实践育人;无论是活动育人,还是文化育人,无论是 BBS 论坛、大学生在线、易班,还是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即时社交工具,无论育人的载体怎样变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没有改变。

4.群体特质的“变”与主体地位的“不变”。 在互联网社群中,00 后、90 后被称为是网络“原住民”,80 后是网络“移民”。每一代青年学生在互联网社区都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 被打上各种群体标签和时代印迹。但是无论是哪一代青年,也无论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群体特质,他们在整个育人体系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这一主体地位没有改变。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大学生喜欢的方式、熟悉的内容、常用的渠道,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工作中的价值引领?因此,要通过多主体参与,以更易于青年学生接受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使育人模式由“说教”“灌输”转变为以新媒体“朋辈教育”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更为体现大学生主体性的育人模式。

供给改革:以海量优秀原创作品助推网络思政内容建设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 2017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教育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到新媒体育人领域,就是要实现优质网络内容的有效供需结合,扩大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盘活网络思政内容传播的全要素生产,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

1.坚持问题导向,供给改革破题。 长期以来,让思政教师和青年学生都非常头疼的是:一方是知识传授主体,在内容供给的一端;另一方是知识学习的主体,在内容需求的一端。 同处内容供需链条的两个主体,无法做到供需动态平衡, 甚至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更谈不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同频共振。在新媒体育人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必须直面这一客观现实,以内容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从内容供给改革发力,推进新媒体环境下育人的全方位创新。

2.坚持内容为王,提高供给质量。 通过长期新媒体育人实践,我们得出这样一个规律:只要搞好换位思考,推出接地气、有温度的原创作品,学生喜爱度就高;只要切中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高。 我们利用重要时节点,创作的大量新媒体作品获得广泛好评: 与环境学院合作推出系列重大环保选题,与材料学院合作推出“天宫二号”选题,与电信学院合作推出“神舟”系列选题,与安泰经管学院、人文学院、媒设学院等合作推出系列重大社科选题,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获 2016 年度“全国教育好新闻”一等奖的 《“爱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交大史上最难考题》,围绕父母与子女亲情话题,以期末考题的形式,向所有人发出了 “子女对父母的爱, 总共有多少公里?”的追问,呼吁青年学生多陪父母。一经发布,引发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 春节前夕,与燃烧实验室合作推出《一个鞭炮的“霾”成本》,呼吁全社会绿色过年、减霾过年。 主流媒体,各大门户网站转载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3.坚持需求导向,扩大传播效果。 针对新媒体育人特点, 要结合青年学生的群体特点和阅读需求,做到读者在哪里,思政工作的阵地就在哪里;读者的需求在哪里,思政工作阵地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习近平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近三年来,结合师生校友阅读需求、学科特色和社会热点,我们创作一批高质量、重内涵、传播广的数万篇优质原创作品,并坚持365 天每天早中晚推送。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生第一课、校庆等重大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向师生校友进行直播和推送,浏览量累计超百万;五所交大版《南山南》、交大版《成都》,借助社会热点,抒发广大学子对母校的情怀, 推文阅读量均达 10 万+,推广引领全国上千所高校学子接力传唱; 官方微博、研会微博共同策划推出的“百廿交大,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以今昔对比照的形式,把代代交大学子的青春岁月和大学记忆定格,引起全球交大人和全社会的强烈共鸣,累计阅读量达 10 亿多。

平台贯通:充分挖掘矩阵聚合效应实现多路径复合传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在新媒体育人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价值引领需要稳定、持续、丰富、紧跟时代话语的“育人内容”输出与传播,能否通过打造综合平台实现阵地、资源、内容的联动,共同为“新媒体育人模式”服务? 从而让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新媒体育人资源?

1.打造校内“中央厨房”。 按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我们有效整合了阵地资源和平台优势,实现了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体与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融合发展、错位互补,构建“一报一网一台两微两屏多终端”的复合平台。

2.组建矩阵“协同传播”。 组建了新媒体矩阵,搭建了以官微为主导,包含 100 多家微信、微博的聚合式新媒体平台,在内容生产、协同传播、联动支撑等方面,最大限度汇聚“育人资源”。坚持平台聚合,融合一批社群化、矩阵式、多样性的媒体资源。以学校官方微信、微博为核心,打造接地气、有灵性、有黏力的新媒体平台,被老师和学生誉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朋友”,成为新媒体 育人的主阵地。在双微主导下,校内数十家自媒体平台、数百家学生社团和双微形成了内容共建、错位发展、资源共享的新媒体矩阵,在校园里形成了具有社群化功能的媒体群资源。 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与大师讲坛、励志讲坛结成合作伙伴,推出一批李政道、杨振宁、克莱夫·格兰杰等诺奖得主和图灵奖获得者 John E.Hopcroft 的大师访谈、航天英雄景海鹏陈 冬讲述航天故事等重磅作品。 如培育自媒体公众号“校园司令”。 通过扶持学生创业团队,涌现了以开发提供校园有效信息整合、校园活动线上解决方案及线上互动、校园论坛社交等服务的“交大司令”微信平台。 “校园司令” 目前已拥有两百多万大学生用户,覆盖大陆和香港地区 900 多所高校,月活跃度达到 78%。

3.融合借力“社交平台”。 新媒体社交平台飞速发展,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今日头条、QQ 智慧校园号、百家号、一点资讯、一直播等社交平台已形成分众化、差异化传播集群。 与校内平台相比,这些平台更加开放、传播效果更佳、辐射群体更广,并且可以根据群体特征锁定 IP 段投放人群, 我们第一时间入驻这些平台,积极争取平台资源,把海量原创优质作品集中投放社交平台,通过精准投放,实现了校内新媒体平台的有效拓展,在社会上形成育人“第三课堂”,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品牌驱动:推动网络思政育人可持续原生性内涵式发展

毋庸置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青年学生接收信息的来源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渠道和行为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让青年学生能在短短几秒内在新媒体社群中驻足,并心甘情愿地参与转发、点赞、评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创建品牌是实现新媒体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新媒体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1.通过品牌驱动破解同质化、趋同化瓶颈。 品牌,不仅仅是新媒体育人内容和载体的一种识别,在它背后是具有某种共性的需求群体,这一群体具有共同的阅读习惯、文化素养、审美视角等。一个新媒体品牌的诞生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品牌的构思、定位、培育、建设、运营、推广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策划和运作。全国高校都在极力抢占新媒体高地, 但在内容生产上,同质化、趨同化非常严重,很难增进和学生老师的认同。我们通过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来拉动新媒体的内源性发展,让每个交大学生都参与到品牌活动中来,每个人都成为新媒体育人的主体,并辐射全国乃至全球。

2.通过品牌创建让师生有参与感、获得感。 荣获2016 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的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项目,从 2014 年 5 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覆盖全球 2388 所高校,参与学生 2.9 万人。

大赛的主题“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非常励志、正能量,阅读总量超过 9 亿。主流媒体对此非常关注,予以高度赞赏和肯定。交大新媒体团队代表—— —南洋通讯社。 通过月度选题会、新闻中心选题会和学生选题会,南洋通讯社与指导老师们一起全程参与新媒体品牌的创建。这群平均年龄不足 23 岁学生团队,每年运营 63 万粉丝,收获了近 7 亿年阅读量,创造了全国教育系统新媒体综合影响力微信、 微博双双排名第一、“中国教育影响力全媒体”“最具影响力教育官微”的成绩。 他们通过全年每个节点性时间的时时陪伴,创作了海量接地气、师生喜闻乐见的原创作品,也成就了自身有情怀、有温度、有激情、有担当的新媒体品牌。

3.通过品牌联动凝聚兄弟高校参建共建。 坚持品牌联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传承的新媒体品牌。 通过精心运营和建设,交大新媒体连续 3 年获教育部评审的新媒体综合力十强,并于 2015、2016 年蝉联全国高校第一名。 入选教育部首批微言 Team 计划(全国仅两家)。 形成了既具交大特色、又可复制传承的交大经验,带动和引领了全国高校新媒体育人的发展。 “清晨那么美,约你来晨读”品牌,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很多青年学生喜欢晚睡晚起,这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怎样通过新媒体让更多青年学子体会到,每天叫醒他们的不是闹钟,而是内心深处的梦想。 目前,已有交大、哈佛、耶鲁、MIT、剑桥,清华、北大、南大、浙大等全球近 100 所高校加入到这一晨读品牌, 超过 10 万人次参与, 总阅读量达到 1.3亿。 在 120 周年校庆之际,官方微博组织百廿校庆全球互动,通过官方微博,与剑桥、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北大、清华等 100 多所高校互动,开创了高校接力祝福的新模式。 这一模式,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借鉴使用。

生态育人:构建有序清朗、 引领主流价值良性网络生态

青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霸屏模式的网络舆论场,这个舆论场信息混乱,多元复杂。 与青年学生朝夕相伴的新媒体环境与主流价值观传播契合度不高,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媒体群落野蛮生长、内容良莠不齐。 大学生所处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长期处于“无序”状态。如何让这一生态“有序”“清朗”,如何让主流价值观回归?

1.更加注重价值引领。 习近平在全国思政大会上强调, 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新媒体育人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媒体人的使命担当。

2.更加注重受众认同。 青年学生在网络上态度,相对是原生态表达;点赞、转发意味着青年学生的认同和肯定。 在长期的新媒体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几条规律:一是通过人物(演讲、故事、感人事迹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成效。 二是和母校相关的话题和素材,更能引起交大师生、校友、家长的共鸣和认同。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在学校办学历史、成就、使命中传播,在特定群体中更具有实效。

3.更加注重网络文化。 习近平指出,新媒体特有的快速、便捷、覆盖面广等特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容易取得好效果。 但从现实看,一些严重违反核心价值观的丑恶现象利用网络广为传播,如果不能从网络上接受正面力量的潜移默化,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直接影响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完善网络交流平台,加强网络管理,善于运用网络空间褒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集聚正能量,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我们建设了 19 家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10 家教师网络工作室、2 家网络文化研究室, 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用优质网络文化内容来引领网络空间环境的清朗气正。

4.更加注重“舆论场”。 一直以来,我们所生活的网络环境并存着“两大舆论场”:一是主流舆论场,二是民间舆论场。在大学校园,我们有效整合 “主流”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包括 1000 多个校院系网站在内的主流舆论场, 以及100 多个自媒体平台、BBS、社区、贴吧组成的民间舆论场。 创作大批正能量的新媒体作品,365 天不間断推送,为“主流”和“民间”两大舆论场源源不断地输送正能量的内容,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环境。

5.更加注重“主题群落”。 网络生态的信息流是海量级的,如新浪:论坛和新闻捆绑,每天 4000 万条左右;微博:每天超过 1 亿条新微博;微信:超过 50%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 90 分钟。 怎样才能在海量信息中,构建从“无序”到“有序”,可引导、自净化的“新媒体育人生态”? 一是以高校为基本细胞, 凝聚网络大V,通过独特纽带,形成学校官微和体育明星、双创等大 V 良性互动;二是创作海量接地气、有温度、有情怀的新媒体作品,每天在师生“朋友圈”刷屏,推动整个新媒体生态的自引导和自净化。 三是构建学校、学院、自媒体三级网络生态系统,党委宣传部负责整个系统的统筹、建设、引导、维护,学院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新媒体主题群落”。

猜你喜欢
育人学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分立到融合,家校协同下的育人之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孕出墨香乐育人
快把我哥带走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赶不走的学生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