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适应性研究

2017-10-21 20:51严富发马占梅孙秀华赵小军
科技风 2017年19期
关键词:适应性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严富发 马占梅 孙秀华 赵小军

摘要:青海柴达木地区以丰富的资源,被誉为祖国“聚宝盆”,现已形成了盐湖化工为核心,石油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新材料加工、光电能源产业、特色生物产品加工互为融合发展的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在柴达木地区得到成功实践。地区产业的繁荣,是在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柴达木地区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专项型人才的培养是维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随着地区产业优化的进步,高职教育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很好地满足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实现了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密切结合,是高等教育方式的重要补充。

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紧紧围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柴达木地区化工产业发展对高素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深化多元评价模式改革,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質,将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了“以行动导向构建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高职;人才培养;适应性

海西提出,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引领,紧紧围绕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州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加快改造提升基础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构建科技引领明显、创新驱动突出、循环特征显著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推动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的总体目标。与此同时,海西非常重视教育对产业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对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贡献,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灵活办学理念、不断优化办学模式,花大力气建设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学科内涵,促进产教、校企融合,促进就业创业,使人才的培养更要配合循环经济增长的要求,为柴达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供应保证。

一、柴达木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现状

在全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青海柴达木地区也迎来了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专业学科大类和专业设置逐年增多,在校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下表是柴达木地区高职专业大类对柴达木地区专业设置的变化对比。

从表中可以看到,柴达木地区的高职院校专业总数有较大的发展,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其中装备制造类,生物与化工类和交通运输类专业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中,这类专业仍占据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和旅游管理类等新兴专业增幅较大,也体现了柴达木地区多元化经济发展的路子。

二、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毕业去向情况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44%,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技术人才。

从图2中可以看出,毕业生主要面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中企业。

注:(图1、图2数据来源于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三、柴达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调研

(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满足产业需求

柴达木地区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由集约工业化时期进入产业布局及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所以人员素质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突出,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调查发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急需一批经过专业培养的具有较高实操能力和创新科研能力的職业技能人才,柴达木地区64%的化工类企业急需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才能满足生产需要。高职院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找准人才定位,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教学的有效途径。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专业对以往落后的理论课程进行整合,提出以讲授应用性、专业性较强的理论为主,摒弃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整合后的教学方法既要求学生进行基本的素质教育,又突出职业能力的培训。化工专业提出“1+3+1”钉子型的课程体系、引入“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师资能力水平、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改革评价方式等关键环节,着力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为此,化工专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体系,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精练,改革后的课程,专业实践明显增强。

(三)探究人才培养新途径,挖掘校企合作新内涵

此次调研发现,企业需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而技术工人缺乏相应的科研实验设备。这种情况下,企业急切需要学校帮助。高职院校可以将此引入教学课堂,由老师和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将企业生产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也充分发挥师生的动手能力,将书本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另外, 企业优秀技术工人,可以吸纳到教学兼职教师队伍中来,向学生们传授企业生产中的丰富经验。师傅就是老师,老师就是师傅。

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研究及思考

(一)高职院校发展要适应产业结构,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笔者通过对柴达木地区周边企业走访调查发现,柴达木地区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目前任然处于学校招生,企业招工的初级阶段,毕业生对选择就业岗位存在茫然,这很大一方面说明柴达木地区校企之间的合作,还没有达到互利互赢,共同发展的局面。院校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还需要花费精力去进行岗前培训,才能达到上岗要求。这些问题就说明了,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必须要紧跟周边产业的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才能够很好的适应新形式下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队伍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要不得的挖掘潜力,谋求校企深化合作新模式

在我们走访企业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院校,企业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更好的人员储备和技术水平。同时,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同样也需要企业提供更加紧密的帮助,学校需要更多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实习就业,分工合理,细化的企业岗位,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提出更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鉴于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走进校园,于跟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探究产学合作、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专业等多种合作方式。高职院校也在此提出更多的合作模式,类似于校企横向课题研究,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室,轮岗式学徒制、校外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等等多挣合作模式不断发生,使校企合作更加豐富,空间更加广泛。

(三)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力度,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健康发展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大背景下, 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柴达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及主导产业的实际,结合高职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的情况、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岗位对口率和办学质量,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限制产业发展需求不大,就业率不高的专业,重点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专业,鼓励发展特色专业、新兴专业,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类、生物与化工类专业,加快培养机械、电子、化工、新材料等高技能人才,提高专业的竞争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環境下,企业要敞开大门,主动接纳高职院校毕业生到企业锻炼、实习、就业。以校企深化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岗位设置、人才需求想适应的机制,吸纳更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见习、顶岗实习,并选派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并指导学生,使学生在中教育教学中迅速成长起来,能快速适应企业生产需要。

参考文献:

[1]崔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的高职人才培养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13.

[2]许士群.科学人才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3):2324.

[3]刘兰平.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253258.

[4]孙艳玲.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1(05).

猜你喜欢
适应性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