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
【摘要】: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在他创作的所有音乐作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数量上所占比重也很大。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他的九首钢琴奏鸣曲。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创作手法,在捍卫古典主义结构和功能逻辑的同时,将全新的色彩和声同最普遍的终止手法相结合,将传统创作手法与二十世纪的艺术风格完美融合。本文将从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形态和演奏技巧特点两大方面分析该作品。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演奏技巧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并与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并称为苏联音乐的三大巨匠。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创作了百余首各类题材及风格的钢琴作品,其中钢琴奏鸣曲九首被认为是继承了十九世纪钢琴艺术的传统,并开启了二十世纪钢琴创作新风格之先河。
一、普罗科菲耶夫生平介绍
前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自幼学习音乐,十三岁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1909年他学完了作曲系的课程,教师是里亚多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914年,普罗科菲耶夫从尼·尼·齐尔品(1877-1945)的指挥班和叶西波娃的钢琴班毕业。在带有比赛性质的毕业演奏会上,他演奏了自己在两年前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巴赫的一首赋格,获得一等奖,并兼得赠送一架平台钢琴的鲁宾斯坦奖。
普罗科菲耶夫的生活经历有两个转折点。一是出国,一是归国。这两个转折点使他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很早就表现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乐观主义的精神。他具有旺盛的精力与坚韧的意志。对于音乐的新表现方法的探索,一直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归国后的二十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既他成为当时苏联音乐文化的建设。以交响童话《彼佳与狼》、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共》歌剧《战争与和平取》为标志的丰硕的成果说明,他出色地解决了这个新课题,并且得到了国内外的承认。普罗科菲耶夫作为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自成体系的表现手法的革新作曲家被载入世界文化史册。
二、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1918 年之前,包括第一到第四钢琴奏鸣曲。这一时期的创作是普罗科菲耶夫就读音乐学院时所写,其创作特征是对前辈大师的模仿和对新技法的探求,初步展现了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如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 1号,更多是受斯克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的影响,具有浓重的俄罗斯民族风格。而1917 年他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和《第四钢琴奏鸣曲》接踵问世。这两首作品的原型来自于 1907 年的旧作,其中《第三钢琴奏鸣曲》小巧精致并富于浪漫气息,是音乐会曲目的座上宾。《第四钢琴奏鸣曲》严格遵守古典主义形式,充满幻想的气氛,与前一首形成鲜明对比。
普罗科菲耶夫生活的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很多的艺术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创作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音乐结构似乎还传统,但创作手法与艺术追求却充满了新意。《第二钢琴奏鸣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创作于 1912 年,作品 14 号,d 小调,共四个乐章,献给斯密特高夫,是作曲家青年时代在高加索山脉度假时所作,1914 年由他本人首演。这部作品可以算作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创作趋向成熟的标志。
三、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结构分析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D小调,OP.14,作于1912年,1914年2月15日由普罗科菲耶夫自己首演。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不大快的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呈示部D小调第一主题在三连音伴奏音型上出现,被不协和顽固音型冲淡后再次露面,更快的速度奏经过句后出现第二主题,这个第二主题E小调,在全音阶化动态中含半音阶变化。以粗犷的小尾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由2个主题衍生的旋律始,第一主题要素处理引向抒情部分,最后在低音域音响之后平息。再现部按原型,第一主题出现在左手,第二主题为D小调。尾奏以开头伴奏音型为中心,以第一主题要素构成。第二乐章——谐谑曲,清晰的快板,A小调。三段体含强音的全部主题在顽固音型节奏上出现,在华丽的托卡它音型修饰下发展。中间部是经过性的,前半部保持d音,后半部保持A音。第三乐章——行板,升G小调,三段体。在序奏之后的主部,是在摇篮曲型的音型持续下的浪漫主题,中间部以中声部下行半音阶音型为中心,未形成对比,尾奏由中间部要素组成。第四乐章——活泼地,D小调,自由变形的回旋曲式。主题有些谐谑,把卡农型的音型发展,中断休止后指定为“优美而富表情地”回味第一乐章第二主题。把回旋主题以小快板处理后,再现主题而结束。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风格特点强调主调性,强调中心和弦的主导地位。他的奏鸣曲中常见的和弦类型有:普通的三和弦、复杂的三度结构和弦、非三度结构和弦和复杂的非三度结构和弦。这些新和声色彩的材料和最传统的各种终止手法结合起来,复杂与简练、不稳定与稳定形成了普氏独有的风格,打破了不协和和弦必须要解决到协和和弦的规律。
四、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的触键演奏技巧
普罗科菲耶夫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应当将钢琴视为打击乐器来使用,用打击乐器的思维去演奏。 “敲击式”触键技法在《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大量运用,是最重要、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普罗科菲耶夫的“敲击性”不能直接生硬的敲打下去,没有任何音色和层次的演奏都是不可取的。要追求一种具有弹性和非连奏的“托卡塔”式敲击效果。手臂要放松,充分运用“手臂自然重量演奏法则”,在此之上要求每根手指都要坚挺,以手掌为支点,手腕微微抬高,发力要迅猛,下键速度要快,手指要像锤头一样敲击下去,还要快速放松并离开琴键。这样出来的声音既保证声音的准确,還使声音结实饱满不粗糙,使钢琴出现一种“清脆”“机械”“金属”般且富于颗粒的音色。
就像一切创新者在刚开始都会遭到非议和不公一样,很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作品和演奏。普罗科菲耶夫就读音乐学院时,它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由本人亲自首演时就引起巨大的骚动和争议。其作品中那刺耳的和声、尖锐的音响、演奏时的张狂,一时让专家和观众都难以忍受。但之后的大多数作曲家逐渐认可了这种视钢琴为“打击乐”的观点,从此乐坛开始接纳和流行这种音乐风格,“敲击性”在很多作品中屡见不鲜,成为二十世纪钢琴音乐的一个新的元素和起点。普罗科菲耶夫开创的新的钢琴语汇和独到的现代钢琴演奏风格,为20 世纪新古典主义钢琴演奏开辟了新的探索之路,为钢琴技巧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传开.普罗科菲耶夫——自成体系的革命者[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0).
[2]郭新.普罗柯菲耶夫钢琴奏鸣曲主题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3):31-38.
[3]但功浦.对浪漫派钢琴音乐的反叛与变异──普罗柯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研究[J].音乐探索,1998(4):19-26.
[4]李迎春.论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D].西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