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
【摘要】:《海韵》是20世纪20年代末由徐志摩作词,赵元任作曲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合唱作品,是我国的最早的一首多段连缀的合唱作品,是一首传世的经典之作。本文从词曲作者、词曲特点、合唱技巧、指挥技巧等方面展开分析,对《海韵》的指挥与合唱艺术进行研究。通过对《海韵》的指挥与合唱艺术的研究,对类似作品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海韵;合唱;指挥
一、合唱作品《海韵》总体介绍
合唱歌曲《海韵》创作于1927年[1]。在创作歌曲的过程中赵元任受到了西方欧洲18世纪叙事结构的大型合唱曲创作手法和结构特的启发,同时也结合中国民族的风格特点,将这首以诉说故事为形式,段落形式明显的诗词改编成了大型的合唱作品。就目前来说是最早期的优秀作品,对之后中国的合唱艺术创作的影响十分深远[2]。《海韵》这首作品的创作初期是被誉为“浪漫诗人”的徐志摩的诗歌为体裁,再加上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元任的倾力创作,其中融入了民族性,随意性,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民主特点,并且还加入了西方合唱音乐的特点。《海韵》是近现代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几乎也成为所有合唱指挥专业学习者的必须研习的内容。
二、《海韵》合唱技巧分析
(1)人物形象和音乐刻画的立体感。整体地去感受聆听这首作品,能够明显的体会到多层面、全方位的特点,每个音乐形象也是逐一去描绘的,不仅是外在的人物肢体动作,更多的是去描绘人物的真实心理层面。曲作者通过混声合唱、女声独唱,以及钢琴伴奏,描绘了众人的焦急的形象,以宣叙调的唱法来渲染,还有“女郎”任性的人物性格,以及海浪波涛汹涌的画面感。在不同的段落里也有不一样的描写形象,形成前后强烈的对比。
(2)词曲的完美融合。徐志摩所写的这首诗歌,是每字、每句、每段都有不同的艺术形象要表达,所以在曲创作时,也充分的尊重原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完美的使音乐和诗词结合到一起。从开始以钢琴的连续震音,就给这首作品定好了基调。赵元任在创作的时候,歌词上也有小的改动。比如第一段的“暮霭”换成了“暮色”。第四段“在海沫里”改成“在浪花的白沫里”[8]。正是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将歌词和曲式曲调融合在一起,同时运用了宣叙调的唱法,使前后的音乐情感形成了对比,在快速乐句的旋律进行中也可以听清楚歌词。
(3)调式调性的合理运用。整首作品是以d小调为主色调,音乐色彩是非常灰暗的,给全曲基调上涂抹一层悲伤地色彩,也预示着主人公的悲惨结局。同时也使用了同主音大小调F大调,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在调性的对比上,既有内在的调性联系,也音乐情绪的强烈对比。随后又自然的进入了D、F、A、降B等大调上,其转调手法娴熟,衔接紧密,结构严谨、缜密,有较强的完整感。
三、《海韵》指挥技巧分析
(1)前奏的部分,先是钢琴的持续低音颤音的推动旋律进行,这时在指挥上面必须用手控制住,拖住音不动,渲染出整体的紧张神秘的气氛。第11小节开始高八度需要做渐强的处理,在指挥的手势上要给出明显的拍点,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力度。整个前奏部分,一定要稳住,才能奠定整首歌曲悲凉的情感。作为指挥要非常从容的去处理前奏部分的情感表达。
(2)第一部分(15—44小节)以d小调的主色彩开始 ,众人对“女郎”的关心要表现得很明显,所以从全局来说在指挥上就必须要保持旋律线条的流动性和连续性。指挥的手势线条不要过硬,拍点不能给的过于有力,要有蜿蜒绵长、起伏不断的感觉。与此同时,每个声部的旋律都要有预示拍,这样才可以配合默契。中间第24小节的地方,整体调式走到了F大调上,进入了女高独唱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指挥必须和独唱者配合好,每个音符、节奏、拍点都必须完美演绎,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女郎”独特的人物性格。其他和声的部分也同时走到了F大调上,不管是情感的演绎,人物的刻画,或者是钢琴伴奏的地方,指挥的都要灵巧、生动、流畅。
(3)第二部分(45—75小节)主要是四部混声的和声演唱,指挥时幅度也随之变大,具有张力,情绪十分的饱满和震撼,又回归到了d小调的调性中,整体合唱效果变得很厚重。在55小节的地方,女高独唱变成大跳音程,更能展示其旋律线的张力,伴奏音型也变成了持续的上行八度走向,更能推动音乐的发展。在后面描写海滨夜色的景象的时候,指挥时可以对比前段做稍弱的处理,遥相呼应、一强一弱、相辅相成,只需要在几个高音的地方“弹”起,给出明显的音高和手势,以便更好的带动情绪。
(4)第三部分(76—106小节)和前几个部分相比,旋律表现的更为激进,连续上行的模进音程形成较为主动的乐思,是音乐更富有变化性。在指挥的时候,注意几个方面:首先是整体的手势、动作幅度要大;其次是突显“啊不”音高以及音乐的流淌性,在几个有停顿的地方,手势一定要收住;最后,在弱起小节给预示拍要明确,切记不能矫揉造作,按照6/8拍的节拍进行,尽量不去用散拍,指出拍点即可。
(5)第四部分(107—152小节)全曲的高潮部分,由前面的铺垫进去了四部和声、钢伴、女高独唱结合的部分,把整首歌曲推向了大高潮,所以在指挥上必须要彰显强大的力度,每个节拍点要给的十分有弹力,情绪被带动到了最高点。更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有独唱的时候,其他和声部的音量要控制好,既能衬托出独唱的优美音色,又不能喧宾夺主。在指挥的时候一个手给领唱,另一个则是要控制好合唱部分,动作既小又到位[10]。在后面小节男声合唱的部分,指挥要注意切分节奏准确无误,严格的按照原曲节奏进行,不能随意改动。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急切的情绪和危险的情境。
(6)最后一部分是从153小节开始到全曲终,整体上是表现众人对“女郎”的惋惜之情。前几个小节使用的是女声合唱,以柔美、委婉的声线带入无限伤感中。指挥在这的处理,也是变得缓慢,旋律线条给的细腻一些。在172小节处随着混声四部合唱再次出现,说明全曲又进入了第二次高潮部分,也同时预示着歌曲即将结束。指挥时只需要和前几个小节形成强烈的色彩上对比,所有的拍点、节奏都要逐渐加强,给人一种铿锵有力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要展现出悲壮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胡志立.关于合唱作品《海韵》的指挥与合唱艺术[J].中国音乐季刊,2005,01:204-206
[2].牛犇.合唱海韵排练研究[D].山西大学,2012,1-3
[3].陈辉,江志敏.合唱曲《海韵》赏析[J].音乐天地,2009,07:52-53.
[4].李强.合唱作品《海韵》的创作特色探析[J].大众文艺.2011,05:16-17.
[5].萬珊珊.合唱作品《海韵》的音乐形象分析及指挥技法研究[J].文艺学苑.2015,01:31-32.
[6].李琳.合唱作品《海韵》分析[J].黄河之声.2008,15:73.
[7].廖文兰.如何理解和指挥赵元任的合唱作品《海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4:69-71
[8].陈林.赵元任合唱曲《海韵》 和声手法探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1,25(3):67-73.
[9].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M]中国合唱作品《海韵》.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21-48.
[10].谢雨晨.《海韵》的节拍转换与指挥的处理[J].青年文学家·艺术研究.2012,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