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菲
无论在什么时代,离家永远是一个充满着离愁别绪的话题,作者以离家为题,其中的满满离家愁苦之情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倾泻而出,而这种悲苦之情也为其初期诗歌奠定了基调。这首诗歌却在普通的离愁中加入不同的意蕴,使得这一份离愁变得独一无二。
1.悲苦串连成网
诗歌中出现了七次悲苦,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突出了悲苦的情感,作者用“悲苦”一词将母亲,姊姊,哥哥串连在一起,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使得这离愁的情绪不再是一般和平常的,而是被扩大化了,“我”的离家不仅仅是离开家乡,离开亲人,还是带着亲人们传递给我的悲苦离家的,这其中的愁绪不仅仅是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更多的应当是一种惭愧之情,家人们在那贫瘠的土地上还要忍受数十年的苦难生活,“我”却不能留下来去帮助,即使“我”将要离家,也还在挂心和担忧着亲人们,“我”的心是留在那故土,那儿的亲人们的身上的。
虽然诗歌语言平时朴质,没有什么华丽辞藻,但作者灵活运用了“缝”,“梳”,“传”等几个动词,将我从亲人们身上感受到的悲苦一步步连缀起来,母亲引着针线在灯下为儿子缝补破了的袖子,姊姊为弟弟打理好散乱的头发,这些原本应当是充满亲情和关爱的场面,作者却用“悲苦”一词完成了情感的转换,再读诗歌中的这些语句,就感受到了其中道不尽的悲伤苦楚,而这些情感将随着母亲为“我”缝的衣物,姊姊的梳理陪伴着“我”,围绕着“我”。
并且“悲苦”其实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无形的情感,是虚化的,而诗歌中却把“悲苦”这种情感具体化成一种事物缝进衣物,梳进头发里,而诗中最后的网也是由悲苦所形成,这使整首诗歌情感不再是那种淡淡的,而是变得深沉,沉重起来。而作者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去写诗歌,如“伊针针引着纱线”,“姊姊”等人称上的运用,使得诗歌又添上一份亲切之感,感受到亲人们的关爱。
2.细碎离愁见真章
真挚的情感会在语言和细节上流露而出,诗歌的细节描写体现在很多处,特别是在“我”将要离家,踏上了旅途的时候,哥哥送“我”的场景。例如“走到夕阳傍山红的时候”,环境的描写和拟人手法的“傍”字的运用表达了“我”的留恋,依依惜别之情。在这时候,哥哥 也还在担心“我”,“将要走不尽预定的路程”这句诗也许表达的是哥哥会担心“我”能不能在天黑前到达目的地,但更有可能表达的是哥哥对“我”未来人生道路的担忧,毕竟那个年代的时局是混乱的,而“我”又是一个人独身在外。
最为出彩之点在于“又从他微微颤跳的手掌心传给我了”这一句,用“颤跳”一词形容手掌心从侧面更能突出人物的情感,颤跳的不仅仅是哥哥的手掌心,也许还有和哥哥感同身受的“我”的心,而情感在最后的一句“现在,就是碧草紅云的现在呵!”得到升华。可以想象到那碧草红云下的送别场景,哥哥牵着弟弟的手走,也许走了很久,送了很长一段路了,送到夕阳落下了才开始离别的叙话,哥哥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家庭的顶梁柱,是一种稳重的形象,肩负着保护家人的责任,当然也想要保护将要离家的“我”,颤跳代表的是不舍和担忧,是想着“我”将独自去面对未知的一切的不安。而家乡在我眼中是一片“碧草红云”,这将长久的保留在“我”的心中。
同时诗歌的这段第三节也充当了过渡的作用,诗歌前三节写的都是我未离家和送别的场景,而从第四节开始“我”已经离家了,两段的情感也有明显的不同,在家时的描写还能感受到平常人家的游子慈母的温情,以及母亲,哥哥,姊姊之间绵绵的亲情,而作者更是选取了一些平凡的事情和细节来阐述,如“我底衫破了,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而姊姊觉得“我”散乱着头发出去不太好看,帮“我”打理头发,在送别时哥哥会牵着“我”的手,这都是平常人家在送别即将离家的孩子时常常会做的事,母亲会一直补着,做着衣服,以免孩子遭受到严寒,姊姊会在意弟弟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哥哥会一直愿意做弟弟坚固的守护港。虽然“悲苦”一词调节了情感,但这些细小的事情里却处处彰显着家人之间的那 这份浓浓的关爱,给人熨帖的感觉。这也许也是一般离家之人会有的情感,一面感受着家人的爱,一面又是不得不离家的愁苦之情。
而第四节离家后,“我”的感情就只留下无法抹去的悲苦,“母亲底悲苦,从衣缝中出来”可以理解成,当“我”离家,当“我”看到那衣服,自己的头发,手掌心,就开始思念家人们,那倾泻出来的悲苦也是“我”心中的“悲苦”,是一种思念,害怕,不安的复杂情感的夹杂,久久的不能消散去。
3.悲苦不只是离愁
作者作为湖畔诗社的一员,也是才华横溢,写出不少作品。从这首诗歌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生平影子,他家境贫寒,幼年丧父,而母亲身体不好,姊姊在夫家过得不好,而哥哥更是因为只是和心爱的女人说了几句话,就被捆绑着示众,因而其初期诗歌风格总有着淡淡的愁苦之情,但也擅于抓住细节和一些小事情去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感,并且这种真情实感的表达也更能够打动人心,所谓事细而情笃。
离家的情感表达多种多样,而在这首诗歌中,除了普通的离家的愁苦之情,更需要抓住的是“悲苦”这个贯穿全诗的诗眼,离家之情虽有苦,而悲是从哪里来呢?结合作者家人的背景和诗歌的描写,作者所写的家人们所遭受的悲苦,其来源是当时的腐烂的黑暗的社会,在那个随时随地都准备着吞噬的年代,他的家人们作为最底层的人民,并没有什么反抗的力量,所以由于贫穷,母亲的身体孱弱,由于封建的顽固遗留,由于那些腐朽的黑暗的思想在人们中的流传,他的哥哥和姊姊就受到了无穷无尽的凌辱和迫害。就像很多人所说的,最厉害的伤害并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迫害,基于当时的局势,作者尽管也想要用尽全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一点点,但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以他的力量就能得到改变的,所以他感受着家人们的悲苦,却无能为力,这也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他微弱的无奈之情。
而纵使在那个时代,无尽的黑暗弥漫着,人人想着安稳自己,人人想着去迫害他人,他人倒霉的时候,即使在这个充满着悲苦的家庭里,也还是充满着那无比纯真的温情,这不仅仅是难能可贵的,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社会的黑暗,社会带来的种种悲苦和家人之间的关爱,温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别人怎么变,家人们仍然保持着那份淳朴的本性,家人之间也满满充满着爱,从而从侧面更加突出了那份情感的伟大,形成一种升华。
而作者也擅于从劳动人们和底层人们入手,写这些人物的小事情一方面贴近了现实,另一方面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更能感动人心,受到温暖的情感。当然,作者在其他作品中也大多描写对质直,纯洁的追求。
总结
这首诗歌的情感围绕着“悲苦”两字展开,虽然表达了离家的愁苦之情,但其中不乏家人们对“我”的种种关心之意,以及温暖之情,但更深层次的是,“我”对亲人们所受的“悲苦”的感受,不仅仅是亲人们对离家的“我”的担忧,也有“我”对家人们的愧疚和无奈之情。在表达事情上选用的都是细小琐碎当却能够打动人心的小事情,例如缝补衣服,打理头发,牵手等平常可见的事情,使得情感更容易传达,而在细节描写上也表现得出类拔萃,几个动词的运用,和对人物的描写更好得传达了那种温情脉脉和离别愁绪,同时对突出人物心理加深了层次。而在诗歌结构上,整首诗灵活得运用“悲苦”将母亲,姊姊,哥哥连在一起,将那些零碎的片段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使得诗歌整体流畅性增强。而诗歌简单平淡,虽然事情细,细节多,但感情真挚,通达人心,在离家简单的愁苦情绪上加上一层一层不同的意蕴,感情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