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军?张敏
公民教育话题经久不衰,是众多教育学专家和一线教师关注的重中之重。广义的公民教育是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总和。它包括了对人的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发生、发展教育。公民教育对于现代化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内容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统一、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公民教育伴随21世纪全球化、多元文化和社會公共化等的发展正面临多重挑战。同时,对初中公民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公民教育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对初中公民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存在的问题和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为现实依据,重构初中公民教育目标,加强培养学生信仰、社会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意识形态、民主化素质、公共化理念以及宽容尊重等良好品性,培养未来合格的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公民是现阶段公民教育研究的主要热点。笔者对我国初中公民教育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对我国初中公民教育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初中公民教育的现实意义
加强公民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重要教育课题。学校教育作为培养的基本手段,必须正确把握公民教育,初中期良好公民意识的形成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乃至服务于人都将至关重要。毫无疑问,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将重要地依赖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其核心是民主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出适应现代民主和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而公民教育不仅能够体现我国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我国教育为培养有信仰、有使命感、掌握先进知识、勇于探索和积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优秀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旨在使人成为健全公民的教育。
初中公民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继续和升华,是高中公民教育的良好基石,它的核心是立人,包括了立心、立志、立本、立命,既有其不易的教育本质,也有其特殊性质,究其原因:初中已由儿童期步入青春期,是形成基本知识、生存技能、心理素养的关键时期,是重要转折点,虽生理和心理产生巨大变化,学习和接受新事物迅速,但因掌握知识较少,对社会和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不足,心里上或思想上极易受环境左右,主观上又急于尝试和探求,如缺乏正确引导,将不同程度上对身心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作为一名公民,其缺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进步意识形态或之产生不良意识形态;相反,如以公民教育正确引导,对良好意识形态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将是积极的,所汇集的群体行为对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以公民教育理念进行谨慎和正确指导,使其尽快树立起正确和良好的公民意识,为公民的成熟期过渡做充分准备。
二、初中公民教育的方法策略
由于对公民含义的正解尚存在争议,使有效实施公民教育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须基于公民含义的正确理解来倡导初中期公民教育,培养学生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良好公民意识。初中期公民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道德与品性来建立高尚的人格基础。直至目前,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意识经常被忽略。事实上,教育依赖于自主选择和自我构建。如萨特所说“存在先于本质”,作为人的个体并非先验规律或理论体系的载体,无论其趋于何处,未来终究是开放的,是自由意志的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初中期学生的道德与品性也依然如此,自由意志始終是培养道德与品性的前提,经历自由选择方被发展和被完善,呈至善状态。初中期,激发自主性道德与品性,要求积极的公共参与和建立承担自身命运的浅层意识形态,是承担自身和他人命运,成为塑造命运的人的深层意识形态的基础。同时,也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有联系地强化道德与品性思维的传递。公民教育也必是每一位公民的自我教育,初中期亦是如此,学校课程设置和公民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初中期的公民教育,但说到底主要还是在公共参与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其次,多鼓励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来强化公共意识。初中期公民教育作为民主与法制、培养美德的基础教育,应在公民的社会参与和实践中得以进行。约翰·密尔曾说:“一个绝对不能参与政治事务的人,不能称其为公民”。学生必须通过参与来学会如何理性地、有序地和有效地参与,鼓励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核心是校园民主生活训练。现阶段,我国已经有部分中小学开始实施公民参与的教育方法,对于该尝试,教育部门应予以积极鼓励。美国多数大学已将“志愿者服务时间”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考核标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克林顿颁布“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鼓励青少年参与服务学习,分别将学校与社区、服务与课程紧密结合,让学生服务于社区,是服务即学习理念的集中体现。相比较而言,我国初中期青少年群体中,公民参与不够广泛,尚未形成常态。因此,可以借鉴和吸收国外一些有益的公民培养经验,如发挥与社区等重要场所进行公民参与的重要作用,促进良好公共意识的形成。
最后,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科学信仰,使学生了解人的需要。同时,知识传授过程中需避免对“基于现有理论的不可实现论”观点的传递,以科学事迹阐述现有科学成果和面临的科学挑战,弘扬科学精神,把讲授、讨论与深入思考相结合,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解决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基于知识学习促进对科学信仰的建立,为今后步入社会以科学信仰引领人生,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信仰,自觉地选择科学信仰去创造条件。
在我国当代,构建初中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初中公民教育制度,需兼顾借鉴国外先进公民教育理念和从我国实际出发,教育的职能、目标、内涵要时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全面把握与完善初中公民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涉及对初中公民教育乃至全社会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全面把握,也关系到学生自身素质和学校内部、外部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长期投身初中公民教育研究工作的准备,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关注初中公民教育问题,发挥集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