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琼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潜在能力。把自主学习体现在教学中,教学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地得到提高。
一、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学数学的关键就是解决数学问题,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例如,在教学“文具店——小数乘法”时,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到镇进行扶贫献爱心活动,由于学生对这种活动非常感兴趣,学生一听就兴奋起来了,然后我问学生:“我们拿什么去扶贫呢?”,学生很快就想到买一些文具给乡下的小朋友,从而导入到小数乘法的学习当中。对此学生兴趣盎然,带着这个问题小组交流意见,确定购买文具的方案,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起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也就创设出来了。
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
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课堂上先让他们对每一种三角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看是否能把三个角组成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角?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有些学生剪一剪后,把三个角拼成了一个近似平角,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角的大小,学生观察后推导出三角形三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也就是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度。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通过一步步地探究,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比较、讨论、总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旧引新,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争论的精神,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三、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练习中促进自主学习的调控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灵活多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巧设多种形式的练习,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学习交流的机会。如在四年级“除法应用题”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导向式练习”进行教学。我出示两道除法应用题:
1.玲玲家书房面积是16平方米,正好用了32块地砖,那么每块地砖的面积是多少?
2.玲玲家书房面积是16平方米,正好用了32块地砖,那么每平方米用多少块地砖?
讨论:有同学说两道题目都是16÷32=0.5,也有的同学说两道题目都是32÷16=2,还有的同学说第一题是16÷32=0.5(平方米),第二题是32÷16=2(块),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为什么?
对比两道练习,你学到什么?从中总结出除法中谁做除数的方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索,有利于协调练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心理倾向,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四、让学生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法的指导。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学好知识形成能力方面,一定要注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再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学生才能对知识的被动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学法基本有预习、读书、听课、观察、质疑、讨论、练习、反馈、复习、考查等方法,在指导过程中,除了要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外,还有配合良好的学习习惯,反复指导,反复训练、培养。总之,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