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石玉洁
根据地理纳入中考科目的教学改革形式和我校学生情况,以及“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的教研主题,本节课立足课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结合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从学生寒假生活中感受的北京文化,结合2017年春晚透射出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小见大,由近及远导入,创设情景,以情景为线索,贯穿整堂课,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通过课前民居拼图、课上学生探究、贴图游戏等丰富多彩活动,构建开放型课堂。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中国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第一节 地方文化特色。教材内容分“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地方特色”、“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两大部分。了解的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下节课旅游业奠定基础;同时,分析自然环境对地理文化影响时,需充分运用中国的民族、地形、气候、农业等知识基础,起承上启下作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影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3个: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主要传统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并归纳掌握“三步法”,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提升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形成人地和谐观。
《地方文化特色》一课中,基于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实践过程,实践效果与反思如下。
1.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本课以湘西地方文化切入,逐步擴大区域范围,领略中国各地地方文化,以小见大,结尾处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该如何保护与发展,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意识,形成人地和谐观。
2.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解释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从而全面、客观的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并辩证的看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中国自然环境相关知识,初步具备一些阅读地图的基本能力,但对于运用地理图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根据课标和教材,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提高对认识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以湖南湘西为大背景,分民居与自然环境、服饰与自然环境、饮食与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地方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在探究服饰与自然环境关系时,提供同样的材料一,学生的信息获得和分析有显著差异。有学生依据“苗族的染色多局限于蓝、黑、咖啡色”,分析其生产力落后,多手工染布,染布的原料多采自大自然,体现就地取材的理念;也有学生依据“湘西苗族男子多穿对襟短衣,长裤,缠头帕,打绑腿。女子上身着圆领宽袖衣,下穿阔腿裤,衣襟、袖口、裤脚处均用花边装饰,包头帕”发现男女都要带头帕,分析出当地夏季晒,带头怕防晒,冬季冷,带头帕相当于帽子。在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后,学生自己发现,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颜色、材质、款式、配饰等,形成了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3.区域认知
通过学习湘西地方文化,学会从区域的视角,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和区域比较等方法,认识区域特征和人地关系,从而形成因地制宜的区域开发观念。再联系生活实际,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提升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协调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本课采取“先学后练”的方法,根据学生对北京胡同较为熟悉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以四合院为例,请你说说地方文化该如何发展?”,学生当堂分享观点,各抒己见。原以为学生会针对“四合院到底能不能拆”做出简单探究,实际上课时,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稚嫩的观点,积极帮北京四合院的前景预测和出谋划策。学生身为北京人,对四合院有着浓厚的情感,多数同学都认为四合院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应该不断继承、发扬、创新。
4.地理实践力
通过课堂上模拟实验和课后综合实践活动等活动,激发探究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能力,逐渐具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为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课前调查学生国内旅游经历,搜集并筛选学生拍摄能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旅行照片。鉴于班上有一半学生旅游经验较少,对各地服饰、饮食等较为熟悉,对当地传统建筑非常不熟悉。为化解这一教学难题,对全国各地传统建筑进行精选后,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工明确,组装北京四合院、湘西吊脚楼、蒙古包、海南岛竹楼木质拼图模型。这一设计让学生感知不同地方传统民居的特色之处,同时提高学生参与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境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综上,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