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芬
审美,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人生的全过程。审美观有正确和错误、进步和落后、高尚和卑劣之分。如果不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就有可能美丑不分,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和情趣美。
一、引导学生重视文学作品中的崇高的人性美
何谓人性美?即是指人物的内在品质、精神灵魂的美。人体美可以凭视觉一眼看出,而内在之美则须对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待人接物做深入观察,才能发现。从人物的理想愿望出发,总是希望好的品质与美的外在聚集一身。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美,外貌、衣裳、心灵、思想。”然而,多数情况下,二者并不一致。
(一)以真为美
任何虚假的东西都与美无缘。虚假的东西,犹如阳光下的肥皂泡,虽绚丽多彩,可惜转瞬即逝。《伪君子》中答尔丢夫,他道貌岸然,实则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骗子。在对待女色上,表面上道貌岸然,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弃绝了一切情欲的“圣人”,实际上是内心肮脏的淫棍;在对待钱财上,表面上高尚廉洁,对一切不感兴趣,实际上极其贪婪,想方设法获取财产继承权。像答尔丢夫这样的伪君子,我们又怎么能仅从他的外表揣测他的内心呢?《巴黎圣母院》中的卫队长菲比思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漂亮的外表的美到处招摇撞骗,用甜言蜜语去讨好百合花小姐,说什么“我要有个妹妹,我爱你而不爱她;我要有世界黄金我全部都给你;我要妻妾成群,我最宠爱你。”不久后他又用这一套去欺骗吉普赛女郎,由于他外貌美,吉普赛女郎把他比做“太阳神”,甚至已经发觉他很坏,还念念不忘地幻想:“如果菲比思的外形和卡西莫多的内心结合起来,我们的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对于这种“绣花枕头”式的人物,需要一个由表及里的熟悉过程,一旦了解到他的坏品质,便会对他的外在之美产生不同的感受。
又如当今的少男少女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开始关注自身形象,甚至希望通过打扮引起别人的注意,尤其是异性的注意。然而,处于成长阶段的少男少女心理发展还有偏颇性及盲目性,他们渴望成熟,对成人的世界表示出强烈的好奇心,又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于是,校园内的有些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衣着打扮上,也因为打扮而引发了一系列现象:起床后,即使时间再仓促,一些学生也不会忘记往头发上喷发胶,甚至设计出自认为酷的发型,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平时则琢磨着怎样的走路姿势优美,怎样的着装英俊潇洒。对于学校要求的统一着装有了自己的想法,穿衣不扣钮扣、不拉拉链,以显示其风度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常常视丑为美,视美为丑,以异为美,自我欣赏,重表轻里,这种情形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
(二)以善為美
你看那《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外貌奇丑,独眼、跛子、驼子,妇女们看见他,都得把脸遮住。小说中有一个人对他说:“凭十字架宣誓,天主啊——你是我生平所见的丑人中最丑的一个。”但这样一个奇丑无比的人,他的内心却特别善良,数次救人。《白雪公主》里的继母——皇后,她虽然美丽动人,但却极其爱慕虚荣和拥有强烈的嫉妒心,心地极其狠毒。与此相反,七个小矮人,则为白雪公主提供吃住,悉心照顾,正是他们的善良挽救了公主的生命。在这里,貌美心恶的皇后与貌丑心善的小矮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善良的品格在小矮人的人性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阿长与三海经》中的长妈妈,她大字不识,有不少不良的生活习惯,还迷信,然而,她因为不忍心看到小鲁迅为《三海经》整日发愁,竟会特意为鲁迅带回这样一本书,满足了儿时的鲁迅的最大的渴望。“不忍心”足见长妈妈的善良。正是她的善良,深深地打动了小鲁迅,以至于长妈妈在鲁迅的眼里和心里是何等的伟大!
二、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纯朴的自然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就是美。庄子认为能体现纯朴的人应称为大千世界的“真人”,能体现自然纯朴美的作品当然应是上乘之作 。《诗经》中歌咏男女恋情的诗句,无不发之天性,出之自然,不带任何矫揉造作之意,无任何无病呻吟。男子要表达爱情,就会直抒胸臆,而不会转弯抹角,隐晦遮掩。“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样的能净化人的灵魂的大自然的仙境,谁又不为之神往呢?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子都美貌绝伦,然而为什么宝玉惟独对林妹妹情有独钟?其关键是黛玉的性格里更多的是真率。她不矫情、不做作,为人真诚善良,同情弱者。比如她教香菱学诗,是那样的尽心尽职,耐心指导。她在作品中很多时候流露出来的是讨人喜欢的自然天性,以至于读者往往忽略了他的缺点而喜欢她。在这点上,宝钗则差矣。她八面玲珑,喜欢讨好卖乖,这样的矫揉造作的女子,在那样的真率自然的对手面前,又怎能不拜下风呢?
三、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高雅的情趣美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理想的矢志追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等等,读后都会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水浒传》里鲁提辖为让金家妇女安全离开,像他那样暴躁个性的人居然能在店门口足足静坐两个时辰!他的这种救人救到底的英雄侠气,不能不为人所景仰。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的人格魅力,无形中培养了我们正直、侠义的高尚的情操。
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让我们看到了他爱憎分明的品格。《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溢于言表”,热情歌颂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深切地表达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真挚感情。
由此可见,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教育,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罗丹说过:“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学生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都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我们相信:一定能够教会他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