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白岩河蜿蜒流淌于竹林村蔡家寨,河岸名曰“洗马滩”,乃清“咸同名将”唐炯亲自命名。“洗马滩”北侧300米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木结构建筑物,当地人称“唐家大院”。大院占地近三千平方米,原由正房、东、西厢房、祠堂、门楼组成两进四合院,现仅存正房、门楼及东厢房。正房坐北向南,为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青瓦覆盖,二层楼,上、下有廊,五开间,正厅四扇大门上分别有:“高陞、当朝、一品、禄位、”木雕字样镌刻于花窗中。“唐家大院”于“一品当朝”相比起来确实相当的“低调”,门窗木构件简单,柱础石也不大,其他的构建也没有太多的艺术修饰。这是因为,此屋为唐家“结庐守孝”之地。
近代以来,贵阳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华家的银子。”说的是清朝中叶至清末时期,贵阳唐家、高家、华家三大家族的显赫身家。意思是说,唐家的顶子多(顶子,意为官位,即顶戴花翎),形容唐家做官的人多,其代表人物有唐源准、唐树义、唐炯(晚号“成山老人”);高家的谷子多,形容高家田多地广,其代表人物是高廷瑶;华家的银子多,形容盐商华家钱多,代表人物是华连辉、华之鸿。然而,在清代贵阳这显赫的三大家族中,我省史学界专家对高家、华家的家史、家业等方面的研究均基本明了。唯有在对唐家的历史研究,其成果不成系统,只知道一些碎片。从“唐家大院”出来,往左经过一道高大的古老庙子牌坊,往后山行走约1.5公里处,是一座被当地人取名为“狮子坟山”的半山腰。眼前豁然开朗,五座高大的土坟一字排在眼前。其中,中间一座最大,然后坟墓的大小依次从两边逐渐变小。在这5座坟前,散乱地摆放着许多条石、碑顶、墓碑龟背石底座、清代青砖、被毁坏的狮子(实为麒麟,狮子坟山由此而得名)等遗迹。
想要了解这些遗迹背后的故事,还得从唐炯开始说起……唐炯,生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三月。字鄂生,晚号“成山老人”。唐炯二十岁中举,一生经历坎坷,诗词歌赋出类拔萃,人称奇才。其早年在贵筑水田坝(今日乌当区水田镇)办团,咸丰间历四川南溪知县、署绵州事,史料载其“同治初统安定营,于长宁败太平军石达开部,光绪年间官至云南巡抚,中法战争中因事革职。后赏还巡抚衔,督办云南矿务多年。”
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唐炯的父亲唐树义在湖北金口投江殉节后,唐炯先后两次远赴楚地寻找父亲遗骸。茫茫九派,江水滔滔,欲在长江中寻找唐树义遗骸,何异于大海捞针?!湘军创始人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章,张亮基等均为唐树义旧友,然而,湘军正值初创,也是其最困难和最为尴尬的时期,虽竭尽全力,帮助寻找唐树义遗骸,但还是无功而返。懊恼至极却也万般无奈的唐炯只得回到贵阳,在乌当成山修建“衣冠冢”祭祀父亲的在天之灵。其自述曰“......遵遗命,衣冠招魂”。
其实在唐树义在世期间,乌当成山已成唐氏墓园。确切的说,唐氏“成山祖墓”始于“陽山公”唐源准。唐炯之祖父唐源准(1767-1820),字以平,号直圊,唐树义之父,家称“阳山公”。唐源准从小聪慧,擅长诗文。嘉庆三年(1798年)中举,嘉庆十三年(1808年)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广东,补授阳山县知县,历任英德、清远等县知县,钦州知州和廉州海防清军府。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特授广西阳山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阳山公唐源准病逝于阳山知县任上,享年五十四岁。唐树义运回遗骸,将父亲安葬于乌当成山,并在当地蔡家寨结庐守孝。
自此开始,成山逐渐形成唐氏墓园。时隔三十三年后,唐源准的儿子、“威珞公”唐树义遗骸归葬成山。唐树义早年守孝的墓庐此时也经过了较大规模的扩建,占地面积有所增加,还添置了亭台楼阁和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设施,规模非往昔相比了,有文人士子称其为“唐氏别业”。后来,水田坝当地人称其为“唐家大院”,或者“唐家花园”。父亲的遗骸一直没有归宿,对于唐炯来说永远是心里针刺的痛,唐炯寝食难安,耿耿于怀。咸丰四年(1854年)十一月,在唐树义投江后十个月,唐炯第二次赶往湖北,在湘军曾国藩、胡胡林翼、骆秉章等人的悉心努力下,亦或是天地感应唐炯的孝心,“巡抚青麟以寻获先君骸骨入告”。在当地雇请马车,唐炯将父亲遗骸千里迢迢运回了贵阳。其自述曰:“......十一月驰至金口,启棺征验不爽,乃奉以归,葬于(乌当)成山衣冠柩......”
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二十八日,在湖北按察使唐树义殉难一年零三个月后,其子唐炯主持葬礼,在位于今乌当区成山的唐氏家族墓地隆重安葬父亲遗骸。《遵义府志》主编郑珍,受唐炯之托撰写了碑文。郑珍(1806-1864),字子尹,贵州遵义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郑珍也是唐树义的表兄。因感于唐树义的血性、刚烈和至忠至孝,曾写过一首组诗,组诗由“序”和四首七律组成。在这首组诗里,郑珍不仅对唐氏“成山别业”及众多乌当风物称赞有加,也描述了“咸同苗乱”期间,唐炯办团及带兵打仗的情形。光绪八年(1882年),经张之洞、张佩纶举荐,诏命唐炯履职云南布政使,光绪九年(1883)年任云南巡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晋太子少保。
在八十余年的人生歲月里,“少保公”唐炯对“贵筑东北隅”情有独钟。一则这里有唐家坟山,再者,其一生的荣耀与辉煌,始于早年办团。唐炯晚年自号成山老人,可见他对成山的钟情。在他的眼里,水田坝蔡家寨既是人生的风水宝地,更是“成山唐氏”至高无上的家族圣地。唐炯晚年仕途不畅,坎坷反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生病为由退隐官场,宣统元年(1909年)病逝于贵阳,其子孙依照遗嘱,将“少保公”唐炯安葬于成山唐氏墓园。
由于清道光、咸丰年间,随着太平天国起事,贵州少数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出于保护祖宗墓地的需要,唐氏家族成员对“别业”所在地无不三缄其口,对外仅以“成山”二字掩饰。知底细者,仅限唐氏的至亲密友如郑珍、莫友芝、张之洞等。这些人辞世后,除了唐炯的儿孙辈,外界几乎无人知道“成山”的具体地点。在厚重的历史烟尘掩盖下,“成山唐氏”渐渐远去。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贵阳”,也仅仅知道堰塘坎的“唐家花园”或唐炯创办的“同济堂”。却不知“成山唐氏”发迹于何处,更不知唐氏在“贵筑东北隅”建有“成山别业”!
2008年,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我作为普查组成员,亲历了唐家大院的保护、数据采集、登录工作。2014年3月,在水田坝蔡家寨,再次发现唐氏墓园及其墓园石刻等遗迹,特别是唐炯墓志铭残片和郑珍手书唐树义阴碑残片的发现、确认,“成山唐氏”逐渐浮出了历史的水面,为我们研究成山唐氏以及成山文化铺就了光明大道。虽然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足以让人兴奋和鼓舞。
作者简介
胡晓蓉(1969-),女,贵州贵阳人,工作单位:贵阳市乌当区文体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