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真实、有典型、意义多种

2017-10-21 19:01张星伍
关键词:贵州大学典型人物典型

张星伍

摘要: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7)03-0149-05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7.03.23

著名学者、作家肖君和近期赠送了他的《悲喜人生与奋斗——肖君和自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以下简称《悲喜》)给我。从1988年开始,我作为贵州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成员,以及中华学研究的参与者,与肖先生共事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肖先生的生平以及《悲喜》中所写到的许多事情有所了解。因而,我读完《悲喜》后,认为该书具有重真实、有典型、意义多种,以及富有文学性的特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自传。

重真实

时下,写作、出版自传、回忆录的人很多。对自传、回忆录的主要要求是真实,“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但绝不允许虚构”(袁昌文、刘胜俊《千种文体写作》,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年,第1240页)。《悲喜》在这个问题上做得好,很重视真实,具有突出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表现为环境是真实的,人物是真实的。

其一, 环境真实。人都是在一定的包括时代背景在内的环境中生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既然如此,要真实地写好人(包括写自传时的写好自已)就应该真实地写好他生活的环境。在这个问题上肖君和是做得好的。他非常重视对自己各个生命阶段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介绍和描述。例如,他以热情的笔调真实描写了1954年秋走进初中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P18。以后引到《悲喜》中的文字,只像这样注明页数而不再写书名) ;以冷静的笔法和将近一页纸的篇幅,描述了1959年11月他“呼应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P47);以客观的手法真实地描写了他第二次读大学时,和同学们不断争辩的时代背景(P79)……可以说,《悲喜》对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真实描写比比皆是。

不仅如此,肖君和还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介绍。例如,对他家乡(P1~2)、他所读过的广东广雅中学(P18)、广东华侨中学(P33)、广东师范学院(P54~55),及他被大学开除后生活过的百花电站工地(P106~107)、“2306”铁路工地(P124)、“青杠林林场”(P133)等处自然环境的深情描述。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肖君和对花溪和我们贵州大学环境的描写很美很深情:

贵州大学位于距贵阳市区17公里的花溪。花溪是被人赞颂为“高原明珠”的著名风景区。陈毅元帅1959年11月到花溪游玩后,曾这样吟诵它:“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花溪风景区的核心部位是花溪公园。贵州大学就在花溪公园的旁边。从没有后门的贵州大学后面,只要走十几分钟路就可以到同样没有后门的花溪公园后面。不仅如此,贵州大学本身也很美。有参天林木,有茵茵绿草,“红楼”现代,办公楼古朴,座座黄色小楼,别有风味。我最关心的校图书馆与我们中文系教室同在一幢青砖大楼里。图书馆实行开放借书,我办了借书证后,凭证进藏书室看了看。书籍的种类丰富多样,令我惊叹,痴迷,心醉!贵州大学给我的印象不错,我心想,得过好在这里的每一天,把更多的知识学到手!(P75)

老花溪人、老贵大人,特别是1950、1960年代在贵州大学读过书、生活过的老贵大人想必都会认为《悲喜》的上述描写是真实的。

其二,人物真实。《悲喜》不仅真实地记述、描述了环境,还真实地记述、描述了人物。这种记述、描述突出地表现在对传主自己生命历程的记述、描述上。

翻开《悲喜》,读者就可以读到作者肖君和的宣言:“卢梭在《忏悔录》开篇处宣示的,要把自己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仍是我写这部自传坚持的一个原则。”(P1)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指出,“自十九世纪的卡莱尔一直至本世纪的解构主义批评在西方的盛极一时以来,卢梭的伟人品格以及《忏悔录》的真诚向度似乎有些羞怯难当、捉襟见肘了。如德·曼就认为,由于卢梭巧妙地运用了文学上的比喻语言,他的表面忏悔背后却充满着搪塞读者的假话,批评家囿于字面意义,只能跟着作者的表白看到他要真实忏悔的一面,却看不到作者巧用语言花招实现自我辩解和自我美化的另一面”,看不到卢梭的宣示是“一種谎言的真诚说法”(祝勇:《重读大师:一种谎言的真诚说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页) 。但肖君和没有像卢梭这样做,没有“巧用语言花招实现自我辩解和自我美化”,他真正“把自己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了。为做到这一点,他在寫作内容或选材上从三个方面来写自己:

首先,作为对“概貌”的叙述,肖君和写了他的家乡、家族、身世、婚姻家庭、亲朋好友,写了他极其坎坷的富有传奇性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与彬、智、华、凡等女子的情感秘史。

其次,作为对生命历程主要方面的重点介绍,肖君和写了他在逆境顺境中都努力学习,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创新,顽强奋斗拼搏,以及维护正义,热心助人的许多事例,展示了他跨越多门学科的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成果。

再次,肖君和坦承自己生命历程中存在着不足点和丑陋面。如写到他童年少年时代两次逃学;初一时报复同学,将同学的邮票扔进厕所粪坑,偷别人的钢笔;高中大学时期的骄狂,以及逞强追校花的荒唐;还写到“文革”“横扫牛鬼蛇神”时的“检举”别人,以及“功成名就”后的理智和欲望的激烈冲撞……

应该说,肖君和在选材上选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写,就把他的生命历程以及他的真实面目揭露在世人面前,并使《悲喜》具有真实性了。不仅如此,在写作态度上,他严格地按照客观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来写,也使《悲喜》的真实性得到了保证。例如,写到1959年秋,“呼应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一事时,他是这样写的: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与强加给我的罪名连在一起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竟然是我非常景仰的彭德怀元帅、黄克诚大将和当过中共中央一号领导人的张闻天总书记,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忧国忧民之士。知道这一情况后,我为客观上呼应了他们而感到自豪。……但是,实事求是地说,1959年11月,我还是一个少年。虽然面对大炼钢铁、“大跃进”后出现的各种弊端,我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出发思考过,反思过,但总的来说,我的不满,我的看法主要是通过少年人的直觉得来的。与彭、黄、张、周等人的忧国忧民,经过调查研究得来的深思熟虑,不能同日而语,相提并论。(P54)

显然,这种客观的历史主义的写法就使读者们信服,并使文本的真实性得到了保证。试想一下,如果肖君和不是这样写,而是沾沾自喜地说他怎么有“先见之明”,读者就不会信服他,甚至会说他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吹牛,撒谎。

时下,“好像是一个通病,一些人物的传记回忆——不管他们是当红还是背运——都无不意在自我夸耀,评功摆好,以至清一色的善良忠厚、高尚清白、为人楷模”(生民《传记回忆录之遗憾》,解放日报,2013年1月12日), 显然,与这些人物的传记回忆相比,肖君和对卢梭的“把自己‘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的坚持,对客观的历史主义写法的选择,以及《悲喜》的真实性的凸现,都是难能可贵的。

有典型

撰写回忆录、自传时,除内容必须真实外,“还要注意使用典型事例,避免平铺直叙”,写得好的回忆录、自传,“往往被人们争相阅读,其原因正是它注意了真实性与典型性的结合”(袁昌文、刘胜俊主编《千种文体写作》,第1240~1241页)。《悲喜》作为一部好的自传,也注意到了“真实性与典型性的结合”,我们可以在它里面发现典型。

恩格斯评论玛·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时说过:“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3页) 虽然恩格斯这番话讲的是小说创作,但它也告诉我们,典型分为“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两个方面。以此观点看问题,《悲喜》里面有着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一是《悲喜》里面有典型环境。何谓“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趋势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354页)。换言之,典型环境是支配人物行动和形成人物性格的时代的、社会的总的发展趋势。对照一下对“典型环境”内涵的揭示,我们要说,《悲喜》不是小说,不是文艺作品,但它作为自传回忆录的作品拥有典型环境。肖君和用了占全书1/3篇幅写的贵州大学(全书写了多个地方、单位,但写得最多的还是贵州大学)就是个典型环境。何以见得?

肖君和写了1962年9月至1965年5月、1979年5月至1992年3月两段时间的贵州大学。

前一段时间。经过1960年初的调整,我国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得到维护,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得到发挥。虽然在1962年9月的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但由于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提议,会议精神只传达到17级干部,教学秩序还是没有受到影响。教职员工努力工作,学生认真学习,学校一片热气腾腾,蓬勃向上。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趋势在高校的反映。以后,慢慢地,极左路线和思潮,如“顶峰论”之类影响到学校内部,教学秩序开始受到干扰。国际国内的反对“帝修反”气氛、论辩气氛也影响到师生们。“四清”运动开始,高年级学生参加。少数头脑清醒的同学开始反思社会现象,而与此同时,打击“反动学生”的工作开始进行。针对上述情况,《悲喜》的第四部(“再进大学”)通过“意气风发”“争辩争辩”“‘恋凤剧”“奋勉探索”“三度倒霉”等五章的内容,既写出了当时(1962—1965年上半年)大学学生生活的主流景象,也写出了越来越左的路线、思潮对学校教学生活秩序的影响,以及以陈希文校长为代表的革命干部、学生对这种极左路线、思潮的抵制。因而,可以说,《悲喜》第四部记述了一个“文革”前的中国高等学校的典型环境。

后一段时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深入人心,拨乱反正进展迅速,万物复苏,春风杨柳。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前所未有地提高,学校出现了许多新气象。这也是当时我国社会生活及其总的发展趋势在高校的反映。与此同时,“乍暖还寒”,社会上“左”的、右的思潮不断影响和干扰学校教学生活秩序的正常发展,以致于“学潮”出现,“经商”风猛刮。针对上述情况,《悲喜》通过第七部的“跑‘贵大问题”章、“跑‘工作问题”章,以及第八部、第九部的内容,既写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到来后,教职工和学生们思想解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这一切是当时社会生活及其总的发展趋势在学校的反映),又写出了“左”、右思潮(特别是1986年的“1119”学生闹事事件和1988年的经商浪潮)对学校工作、人才培育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可以说,《悲喜》这些部分的内容记述了一个改革开放初期(1979至1991年)我国高校的典型环境,或者说《悲喜》的这些内容是对这个典型环境的描述。

二是《悲喜》里面有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或典型的特点在于,它“是以鲜明、突出的个性来充分地概括某一类人的某些共性,從而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十四院校编写组《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4页)。典型人物是与典型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恩格斯的提法“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这种紧密关系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悲喜》里面有典型环境,也就有可能有典型人物。事实表明,《悲喜》的確有典型人物,传主“肖君和”和“张双成”“陈希文”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先看“肖君和”。社会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喜欢读书学习,喜欢思考,追求真理。而一旦掌握了真理,他们就会坚持。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们都会坚持。与此同时,他们还是奋斗者,企望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肖君和”就是这么一类人的代表。1959年11月,我国国民经济生活因为1958年的“大跃进”而出现了许多问题,肖君和作为一个从小爱读书学习爱思考,立志学习丹柯,追求真理的少年,凭直觉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就被斥为“呼应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打入“另类”,陷入反反复复、长达20多年的逆境。但他不顺从命运的安排,在逆境中,包括在12年多的冤狱生活中,他继续努力读书自学,提高自己。他甚至在冤狱中著书立说,写出了20万字的学术书稿《美的辩证法》,从而铸成了以后进入大学工作,踏进学术殿堂的“敲门砖”。脱离逆境后,他没有悠哉游哉,而是以“人应该有闪光的人生,而闪光的人生应该结出闪光的成果。因此,让别人去做生活的骄子,我的命运永远是开拓”为座右铭,继续奋斗,终于成为著作等身、成果丰硕的著名学者和作家,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赢得了社会的尊敬。显然,“肖君和”以他鲜明突出的个性(百折不挠,不管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都努力奋斗)概括了“奋斗者”这类人的某些共性(顽强奋斗,任何时候都奋斗的共性),揭示出只有奋斗才能前进这么一种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肖君和”足以成为一个典型或典型人物。

再看“张双成”。 肖君和的好友张双成是个非常正直,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灵活机动的中层领导干部。他有着如下鲜明、突出的个性:第一,他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在肖君和的落实政策(P199~200)、工作安排(P212~216)、婚姻(P220)、“一破到顶”评为正高(P252~253)、调往南国脱离困境(P277~278)等事情上,都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有些帮助,如建议申报“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还是他主动提出的。《悲喜》就这样说道:“在贵州,在我走向成功的几个关键时段,我得到了张双成这位既热心又能干的好友的帮助。”(P346) 第二,张双成是基于正义感和友好情怀帮助人的(如他了解情况后,觉得朋友肖君和确实够正高水平,应该申报,就建议他去申报),因而,他“施恩不图报”,他的乐于助人是我国侠义传统的某种反映;第三,张双成知识广博,行政工作能力强,还有颇为深广的人脉资源,所给的帮助都是恰到好处,卓有成效的。“财富不是朋友,朋友才是财富。”(蒙古族谚语)肖君和在“老友情谊”章中写道:“‘朋友是财富,此言有理。但是,‘财富不能只从狭义,理解为金银钻石、物质财富。‘财富还包括人生哲理(如张颕妈倔强表现中所显示出的人生哲理)、友好建议(如彬给我的友好建议)等等的精神财富。”(P334)人生道路上,特别是成功人生的人生道路上,离不开这种具有“财富”(尤其是精神财富)意义的朋友的帮助。“张双成”就是这种朋友,真正的朋友的典型。

最后看看“陈希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中国一直有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正气,坚持正义、主持正义的人士是其中的一种,哪怕是在极左路线、极左思潮高压时期也有这种坚持正义、主持正义的人士。陈希文就是这种人士中的典型。《悲喜》作者写到陈希文的文字、篇幅并不太多,但是,他引用作家华莎《陈校长》一文中的文字,对陈希文主持正义、坚持正义,为肖君和辩护的行动做了专门的细节的描写,这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

陈校长搞“四清”回来,听到他[肖君和]被开除后,对这“开除”耿耿于怀,事后曾咬牙切齿地说:“哼!这些人,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什么都干得出来,把一个好好的年轻人葬送了。”“肯读书、肯思考、肯钻研,敢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多么难得!这样的年轻人打起灯笼也难找到!”还说:“年轻人有点‘离经叛道有什么不好?思想僵化才好吗?如果大家都只知道人云亦云,这世界都不用发展了!这样的人领导一间学校就要‘亡校,领导一个国家就要‘亡国!”(P101)

陈希文是在1965年下半年“文革”前夕讲这番话的,当时,极左路线、思潮已经在我国占上风了。联系到这种时代背景看问题,陈希文讲这番话是何等地难能可贵!这番话折射出他之所以坚持正义、主持正义的心态,因此,这番话也是坚持正义、主持正义的典型话语。

陈希文的坚持正义、主持正义还延续到他的晚年。例如,他了解到肖君和在承包酱菜厂的问题上受困后,就建议他走,说:“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建议你走,回你熟悉的广东去。那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你到那里是会大有作为的。”显然,肖君和南调广东发展,并取得成效,跟陈希文校长主持正义提出的建议分不开。

多种意义

《悲喜》的第三个特点是具有多种意义或作用。初步考察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它的意义、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种:

其一, 《悲喜》是弱势人的奋斗样本。“弱势人的奋斗样本”是《悲喜》封面上的宣传语,但这句宣传语符合《悲喜》内容的实际。《悲喜》的内容告诉人们,因为爱思考爱讲真话,传主肖君和前半生充满苦难,戴过多种“反”字号帽子,坐过12年多的监牢,平反释放出来时,年龄三十好几,大学连续学历只有两年零两个月,身上只有300元冤狱营养补助费,是真正的几乎一无所有的弱势人员。可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光辉的照耀下,硬是从这个人生起点上,通过一天工作18个小时的顽强拼搏,站上大学讲坛4年半,就凭“成绩特别突出”,“一破到顶”被评为研究员(教授),尔后又继续奋斗,成为出版专著文集30多部、发表论文300多篇,成果字数上千万,且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著名学者、作家。肖君和的这种纯粹靠奋斗、拼搏改变“弱势”命运的人生经历,对于身处弱势地位的人来说,难道不具有说服力,不具有启示意义,不具有样本作用?

其二,通过《悲喜》,可以看到一代爱好思考的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人生道路。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大体上都有美好幸福的童年少年时代,激情燃烧的青年时代,艰难困苦的中年时代,奋力拼搏的壮年时代,享受人生的老年时代。他们中间的爱好思考爱说真话的人,则往往因为碰撞极左路线、思潮而在1957—1979年间身陷逆境,悲苦不已。肖先生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童年少年有营火晚会、少年文化宫相伴,青年时代恰逢“大跃进”“大炼钢铁”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可是,紧接着,因为经过思考,说出对大炼钢铁、大兵团作战等的不同看法,从被斥为“呼应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开始,陷入了漫长的逆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使他得到翻身,他就迅速通過筚路蓝缕而崛起,既为祖国人民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由小见大”,“一颗水珠反射一个太阳”。肖先生在《悲喜》中以平和淡定的态度,朴素动人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也就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一代爱思考的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这么一来,通过《悲喜》,读者可以相应地看到他们的生命历程、人生道路。

其三,《悲喜》可以起到生活教材的作用。肖君和是一个爱思考的思想者,因此,他在记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会说出一些反思生活的富有思想闪光的语言。如“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为真理、为人民的有意义的人生,不然就会枉过这一生”(P23)“12年多的铁窗生涯、囚徒岁月锤炼了我,为我日后在事业上的、人生道路上的成功,打下了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基础”(P192~193)“起步靠首创或创新,前进也靠首创或创新”(P232),等等。不仅如此,他还在“结语 我的人生与人生教训经验”中,总结出了若干人生经验。显然,《悲喜》中的“反思生活的富有思想闪光的语言”,以及集中呈现出来的人生经验,能起到生活教材的作用,给读者以启示。

其四,《悲喜》是全面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参考材料。肖君和前半生历尽坎坷,受够磨难,可反思往事、总结人生时,他没有全怪极左路线和思潮,也没有全怪别人,他发自内心,诚恳地说,我的骄狂的态度,“使得一些老师、一些领导讨厌我,下死手整我,使我两次被赶出大学。诚然,他们的‘整,成为‘左的东西整人的一部分,结果我被彻底平反了。但是从内因角度检查,我不那么骄狂的话,他们也不会那么狠心整我。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之所以被整,自己也有责任。”(P343~344)肖君和通过《悲喜》所表明的这种态度,相信能在如何全面正确看待自己的问题上,给人们以参考和启发。

其五,《悲喜》语言朴实生动,注意细节描写,具有明显的文学性,可作为文学作品阅读。前述对贵州大学环境的描写是《悲喜》富有文学性的例子。对人的外貌的描写也是如此。例如,他对暗恋对象彬的描写:“长得不算高,但非常漂亮,盘子脸,稍黑眉毛下的眼睛,大而亮。”(P27)他对女友华的描写:“这个女生长得非常漂亮,脸庞像我暗恋过的彬,但身材比彬丰满高大。如果拿花來比方,那彬是初放的红梅,她是艳丽的山茶。”(P121)他对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张桂荣的描写:“身材中等,不肥不瘦,脸庞跟电影明星秦怡一样,五官端正,双眼皮。如果不是肤色稍黑,胸脯不高挺,可以称之为美人(后来有个赵姓朋友就称她‘黑牡丹)。”(P218)这类对人的外貌的传神描写还很多,它们就从一个侧面说明《悲喜》富有文学性。

综合全文所述,《悲喜》重视真实,具有突出的真实性;可以在《悲喜》中发现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悲喜》还具有“奋斗样本”“生活教材”“正确看待自己的参考材料”等多种意义。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明显的文学性。因此,《悲喜》是一部不可多得、值得一读的好自传。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贵州大学典型人物典型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特点与创新经验
谢以家绘画作品欣赏
《圆》典型易错题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档案见证贵州大学百年文脉
论新形势下改进军队典型报道真实性的基本方法
采编札记
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
百年贵大生生不息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