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 罗秀宏
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推进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融合,把学生体质的提升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改进提升学生体质的方法,多措并举,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一、灵活运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1.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
一是建立学生个人体质健康电子档案。体育教师在每年的2月至4月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全面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体质情况,具体到学生各项目的差距,将初测成绩记录在个人档案上。
二是将这个档案放在学校智慧校园平台上,班主任、家长通过智能终端就可以了解学生目前的体质状况。
三是根据学生体质的变化,随时更新智慧校园平台上的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促使学生将动态的体质数据作为激励因素,并通过对照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再训练、再测试。若学生的体质水平提高,就要及时更新电子档案上的数据,让学生看得见自己的进步,让班主任、家长看得见他们的变化。
四是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分析数据。每到家长开放日或期末家长会时,将数据发放到家长手中,让家长见证自己孩子的成长,并请体育教师给家长进行现场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制订运动处方。
2.关注需提高的学生,构建行之有效的輔导机制
通过初测,建立档案,筛选出不达标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体质通过制订的运动处方,改变锻炼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身体素质、学校体质健康合格率得到全面提升,改善这部分学生体质状况,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组建各年级身体素质提高班。通过初测、筛选,把体质有待提高的这部分学生集中起来,安排到各年级的身体素质提高班;确定每个年级提高班的“班主任”(一般由体育教师担任),负责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管理。
二是集中强化训练。学校将各年级的体育锻炼一小时时间分别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利用好这段时间,集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保证训练的时间。
三是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由学校分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牵头成立领导小组,体育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协助,并负责监督,确保每一名学生训练到位,保证训练的质量。
四是家校互动。“班主任”通过家校平台,要求家长在家监督学生完成相应的体育家庭作业,共同努力,达到“学训并重”。
五是严格考核。学生体质健康纳入班主任年终绩效,“班主任”的工作成绩直接纳入年终的绩效考核。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然后集中考核测试,对成绩提升较大的学生,学校将给予表扬。关注每一名学生,学校形成了有效的辅导机制,学生体质得到明显提升。
二、利用数字校园平台,形成家校合力
“校信APP”实现了平台与班级活动和学生自我教育的紧密结合,成为学生们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载体,它将学校教育开放至社会环境,促进了家校深度互动,营造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新环境。
1.通过数字校园平台,让家长了解学生体质变化
充分利用“校信APP”平台和班级网站,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互动空间。
操作方法:
一是在平台上广泛宣传实施《标准》的目的意义。让家长知晓其评分标准和相关要求,了解如何配合学校工作,让家长明白体育锻炼重在日积月累,贵在坚持。
二是了解学生的体质变化。体育教师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放在这个平台上,并根据各次的测试情况(每学期测试2~3次),随时更新数据,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体质变化。家长根据这个数据的变化,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一些工作,如,及时改善营养,增加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等。
三是体育教师在平台上发布学生一学期的体育成绩报告、体质测试数据报告单、运动处方及教师评语,让家长充分了解到孩子身体发展情况,在假期中按照教师开具的运动处方,督促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单独与特殊个体的家长沟通交流沟通,分析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合于这些群体的锻炼方法和手段。
2.利用“校信APP”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已有了深度融合。体育教师上传体育微课,学生通过数字校园平台学习相关体育知识、技术,这是教育信息化给体育学科带来的最大实惠。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所以校外的体育锻炼就显得格外重要。
操作方法:
一是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校外的体育锻炼是对校内体育活动的必要补充,是学生体质提升的重要举措。坚持让学生完成体育教师在“校信APP”平台上布置的家庭作业,如,仰卧起坐、跳绳、坐位体前屈等家中就可以完成的项目;又如,游泳、篮球、足球等在小区、社区内完成的项目。让学生广泛参与社区或社会的体育活动,并在“校信APP”平台上“晒晒”自己锻炼的照片,谈谈心得,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二是利用体育微课开展学习。体育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放在数字校园平台上,如,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足球的脚内侧传球等微课,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学习,掌握练习方法,体会动作要领,提高技能。
三是上传视频,互动交流。家长将学生在家练习的视频上传到学校“校信APP”平台上交流,让班主任、体育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在家或社区的锻炼情况,体育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针对性教学。
三、改进学校运动会形式
学校运动会是全体学生共同期待的活动,但是学校运动会却将众多的学生拒之门外。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制订竞赛规程时,是按照竞技体育的项目来设置项目,由于比赛时间、场地等因素,最后只有少数人能参加运动会,这样的运动会就变成了少数人展示的舞台,多数人成了观众。学校运动会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激励学生们努力参与体育锻炼、检验锻炼效果的舞台。将运动会还给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于是近年来笔者学校做了以下改进:
1.调整项目设置
在运动会中,将一些竞技项目进行调整,如,跳高、跳远改成仰卧起坐、跳绳;将200m跑、400m跑改成8×50m往返跑;将100m跑改成50m跑;将800m跑改成肺活量等。以学校近年秋季运动会为例,把《标准》上的项目设为竞赛项目,如,50m跑、1min跳绳、1min仰卧起坐、8×50m往返跑、肺活量等,取代了原来的一些竞技性项目,将传统的竞技运动会变成了体质达标赛。同时在运动会上增加了以班级为单位参赛的36人×50m迎面接力、20人的拔河等集体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如今的运动会既关注了学生个体健康,又数倍扩大参与面,收到良好效果,如,笔者学校举行的“第六届体育节暨第三十八届学生田径运动会”(见图1)。
2.改变竞赛办法
改变运动会竞赛办法,将少数人参加的运动会变成全班人人参加,让每一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运动会的主角,激发他们参与健身的热情,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笔者学校近年的秋季运动会竞赛办法在设置新的比赛项目后,作了如下调整:
一是要求全班人人参与每一个项目的比赛。
二是既设置各单项的前8名,又设置单项的团体成绩,即某个单项的全班平均成绩。
三是设置年级团体总分,即各项单项成绩和团体成绩按分值的形式体现出来,最后以分值的多少来排序。把每名学生的比赛成绩纳入运动会评价体系,每名学生的成绩都将影响班集体的最终排名,让班主任对每名学生都重视起来,让学生觉得他是不可或缺的,為班集体荣誉而努力是他的责任。竞赛办法改变了,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每名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见图2),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就逐步得到提升。
3.建立立体化的“体育节”形式,校园阳光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每天都是“体育节”,将原有一周的“体育节”延伸到全年。在每年的9月启动“体育节”,通过一学年的活动开展,对各班进行综合评价,形成“阳光体育示范班”评价机制,重新架构立体化的“体育节”形式。
操作方法:
一是从9月开始制订每月的班级体育竞赛计划。具体就是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跳绳、游泳、羽毛球等项目的班级赛分别安排到每个月。
二是确定项目负责人,负责规程的制订,赛事的组织和总结。
三是落实赛事活动时间。将各年级的体育锻炼一小时时间固定在相同的时段(当天上午都不安排体育课,下午体育锻炼一小时同时进行),这样便于组织各项活动。
四是通过学校校宣系统(校信、智慧校园、班级电视系统)广泛宣传赛事活动,让家长、学生都积极关注自己的班级,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开展活动时,需注意几点:
一是项目设置。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项目,一、二年级可分别设置为运球、带球过多个障碍物等。
二是有序组织。班级赛需要体育教师精心组织,班主任的密切配合,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三是根据季节特点安排具体的比赛项目。如,游泳安排在6月,田径(体质达标赛)安排在9至11月,羽毛球安排在12月等。
四是重视评价。建立“阳光体育示范班”评价机制,对每个班参与全年各项活动的组织情况,比赛成绩要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评选出学校“阳光体育示范班”,成绩纳入班主任绩效考核。通过小型多样的班级联赛,将“体育节”贯穿全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每一名学生月月有賽事,天天都有“节”过(见图3),真正地让学生回到操场,将每天一小时锻炼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