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莉
内容摘要:仿拟,作为一种积极修辞,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修辞学研究及语言应用的热点。本文将以孔庆东作品中的仿拟为例,对仿拟的定义、机制(包括结构、心理驱动、特征等)及仿拟策略等做较详细的理论阐释,以期对仿拟修辞有更深一步的探讨、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仿拟 孔庆东 机制 策略
孔庆东,中国著名文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北大醉侠”之称。近年来,孔先生写下了一连串或嬉笑或怒骂,令读者拍手叫好的痛快文字。他以《47楼,207》蜚声文坛,历经多载,长销不衰。此后,更是凭借《千夫所指》《空山疯语》等在文坛掀起一股“孔旋风”,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仿拟的定义
仿拟,一个“年轻的老牌辞格”。说它“老牌”,是因为仿拟现象早已存在,如汉代杨雄《法言修身》中的“三年不目日,視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朦”,这句话就是仿照了《阳货》中的“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说它“年轻”,则是由于它正式登上修辞学的舞台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年,“仿拟”一词有幸在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中崭露头角,陈望道先生这样说道:
“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格。”
后来众多学者都在此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达成一致,认为“仿拟是一种‘仿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如孔庆东在《韩国的海》中写到“江陵山水甲天下”,很明显,这句话仿照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人们熟知的语言形式,又将本体中“桂林”置换成“江陵”,一仿一拟,从而得出了这个新鲜“说法”。
二、仿拟的机制
1.仿拟的构成
正如其它修辞格一样,仿拟也具备自身的构成要素,这里先举一例:
“47楼是80年代新建的几幢研究生楼之一,坐落于燕园的西南隅,从八卦上讲,属于‘死门,主大凶。不过我当时不懂八卦,相信‘人定胜天,结果终能死里逃生,得以坐在‘生门这里饶舌。”
这段话中,“死门”是八卦中的词汇,属于现成的语言形式,而“生门”是仿照“死门”临时拟造的话语。在“死门”一词中,取其义素“门”,然后从预先存在的成分“死”入手,取其相反的语义“生”,从而仿拟出“生门”这一语言现象。而且,仿拟的框架“X门”是保持不变的。
从上例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仿拟修辞格的构成要素:
(1)被仿体与仿体。顾名思义,被仿体就是仿照的模型即“某种现成的语言形式”;仿体则是结果即“新‘说法”。上例中,“死门”是被仿体,“生门”是仿体。
(2)预存成分与替换成分。预存即预先存在的,上例中,“死门”的“死”相对于“生”来说是预存成分,而“生”是代替“死”的替换成分。
(3)仿拟框架。在仿拟过程中,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但用以识别仿体语言形式的语言框架是没变的,这个框架就是仿拟框架。在“死门——生门”这一仿拟过程中,“死”虽然被替换了,但“X门”这一结构却被保存下来,成为我们识别仿体的重要讯息。
2.仿拟的心理驱动
任何学科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周边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修辞学与心理学。仿拟既是一种修辞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它的运用与表达者、受话者的心理有着密切关系。笔者认为,表达者使用仿拟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种心理:
(1)幽默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交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变得越来越复杂,言语的幽默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人们在交际中所追求的较高层次。而仿拟就正好是制造幽默的重要手段。在孔庆东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制造出强烈幽默效果的仿拟例子。如:
“周忆军披着一条床单也飞跑下去。跑到外边,还仰头高喊:‘快下来,地震啦!忽然真觉得好像有点震动,低头一看,‘哎哟一声,又飞跑上去,因为砸死事小,失节事大也。”
“砸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仿拟,在仿体“砸死事小”与“失节事大”的对比中,结合具体语境,周忆军喜感的形象仿佛浮现在读者眼前,一种幽默感如一股清泉般汩汩流入心底。
(2)求异心理
韩愈在《答李栩书》中提到“唯陈言务去”,这说明古人在修词炼句方面就力求做到独创、新颖,在如今这个解放思想、追求个性的时代,人们更是如此。而仿拟也正是“仿”旧而“拟”新,表达者努力做到同中求异,唯恐“语不惊人死不休”。如:
“撒尿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南山不知北客愁,一味冒青烟”。
孔庆东借仿拟陶渊明的《饮酒》表达自己的苦恼,“不仿则已,一仿惊人”。他别具一格、毫不含蓄地将本体中的“采菊”置换成了“撒尿”,而且还大胆地用“一味冒青烟”进行补充形容。本体的雅与仿体的俗形成强烈对比,语言的大胆和内容的陌生让读者感到幽默、新奇。
3.仿拟的特征
对于研究某种修辞的学者而言,研究其特征当然是必修课程,这里把仿拟的特征归结为三点:
(1)二合性。仿拟的两个关键要素就是被仿体、仿体。仿体只有对被仿体表现出强烈依附性时,这种手法才能称为仿拟。
(2)形式共同性。即在仿拟过程中,仿拟框架不变。
(3)语境依赖性。被仿体是习见的语言结构,其形式、意义都是固定的,但仿体是偶然的、临时的,对于其意义的理解必定要结合语境,举例来看:
“出版社所谓的‘责编,在我看来,许多属于‘贼编。”
这里,“贼编”是仿“责编”拟就的名词,在仿拟过程中,“X编”的框架不变,在形式上保持了共同性。而且二者同时出现在上下文,同“责编”(责任编辑)相反,作者意在通过一个“贼”字揭露出版部门唯利是图的行为,通过“责编”理解“贼编”的含义,“贼编”在形式上和意义的理解上都对“责编”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这正体现了仿拟二合性的特点。当然,如果离开了上下文,即使二者同时出现,对于读者来说恐怕也是不明所以,不知道“贼编”究竟有何种深刻内涵,甚至可能误认为它是个动词,而作者所期望达到的嘲弄效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endprint
三、仿拟的策略
仿拟运用的成功与仿拟策略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根据仿拟的定义,仿体既要与本体保持框架上的一致性,又要在具体内容上求异。故笔者将仿拟策略归为求同与求异两部分。
1.仿拟的求同
仿拟的求同性是指仿拟要基于已有的语言形式,仿体在外部框架上要与本体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营造“似曾相识”的感觉,使读者通过对本体的认知再去认识仿体。具体来说在本体的选择上应坚持定型化原则,定型化包括兩方面内容:内容的习见性、形式的稳定性。
内容的习见性是指本体应该是脍炙人口的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既成语言形式。形式的稳定性是指本体的结构稳定,不易更改。
2.仿拟的求异
仿拟的求异是指在仿体的创造中,要做到“唯陈言独去”,追求创新、独特。求异也要有度即得体,这就需要使用一系列求异策略。以孔庆东的求异策略为例。
(1)反义仿
通过选择本体中某个语素的反义义素创造出新词,是一种直接简便的造词法,孔庆东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而大量使用反义仿。仿照歌词“心太软,心太软”而拟就的“心太狠,心太狠”;用于讽刺韦小宝只知道溜须拍马,为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不学有术”;又如“优根性”“一颦一哭”等。
(2)谐音仿
谐音仿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进行仿拟,不仅仿了外部框架,还仿了字音,从而与本体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受话者能通过语音联想更及时更准确地找到认知参照点,从而快速有效地理解仿体。如:
“由于延世大学是我们梨花女大的邻居,相隔只有一条马路,仿佛是一个大学专门划出的一块女子校区,来往密切,两校无猜。”
显然,上例中的谐音仿“两校无猜”是根据成语“两小无猜”,利用“校”与“小”同音而拟就的,简练清楚地突出了延大与梨大交情深,关系友好。
(3)化用典故
在行文中恰当用典或化用典故,能达到言简义丰、含蓄典雅的效果。在孔作中,他通过化用典故创造了大量的仿拟,例:
“我有时不免暗发一点腹诽:今日也要做学问,明日也要做学问,冷了弟兄们的心。”
该处仿拟是对《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武松的“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的化用,该典故表现了以武松为首的众多梁山好汉对招安的不满,孔庆东在《老钱的灯》一文中,为了表现同学们对老钱(钱理群先生)整日不厌其烦地教导同学们如何做学问的不满,化用了该典故而仿拟出上例,新颖奇特而又形象生动,使许多读者也不禁回忆起自己“偷懒的学生时代”,产生共鸣。
四、小结
仿拟是一种仿照某种既成语言形式而拟就出临时性的新说法的积极修辞,它由被仿体与仿体、预存成分与替换成分及仿拟框架构成。仿拟的运用与言语交际者的心理有关,如幽默心理、求异心理,他们希望通过恰当使用仿拟以达到所期待的交际效果。或幽默讽刺、或新颖奇特,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陌生体验;又或简洁凝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描述客观事物。仿拟是对语言的继承与发展,它在保留语言既有形式的同时,又为其赋予了新的含义,更符合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大江书铺,1932
[2]柴文楷.浅论孔庆东作品的语言特色[J].文学教育,2011(6)
[3]管志斌.仿拟辞格的认知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5)
[4]徐国珍.论仿拟格运用的得体性策略[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