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部分,逐步崛起并走向繁荣,维吾尔文学也不例外。维吾尔文学的发展不尽紧跟着时代潮流,而且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景线。其发展形态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传统,呈现出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多样性。当然,就中国现代文学整体风貌而言,维吾尔文学也具有多元整一的属性,此情形有关于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既多样又统一的深层文化心理。
新时期以来维吾尔文学的发展方向有了明显地的转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即双语教学的普及,在原有的作家团队的基础之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使用汉语进行创作的诗人和作家群,著作颇丰,形式多样。这些使用汉语进行创作的诗人,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在维吾尔文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在维吾尔文学的发展上有着领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此,关于维吾尔文学中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日益为学界所关注,陆续出版了《时间悄悄的嘴脸》,《百年血脉》,《你一年的8760小时》,《燃烧的麦穗》,《人生中的84000种可能性》等著作。这些成果无疑推进了维吾尔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传递。面对这样的创作态势,如何进一步探究维吾尔文学及各民族文学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探究历史性演变过程中维吾尔文学的场域问题,论题变化和不同时期的内容,表达方式,形式和理论走向变成了维吾尔文学界所关注的热题。进一步探究互融语境下维吾尔文学在这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内容趋势及促使它发展的原因等问题,我选取本题目为切入点,在内容,语境和文化发展中观照维吾尔文学的发展状貌,进而分析促进产生用汉语进行创作的作家群的基本原因。
一、用汉语创作这一文学创作现象在维吾尔文学中不是昙花一现的现象,它的形成及发展来源于维吾尔古代文学。唐代龟兹著名的译语人礼言(去世于789-795年间)用汉语写了《梵语杂名》,他还翻译了《普通智藏若波罗蜜多心经》,《星占术》和《本草》著作。隋朝文人及官员何妥住在中原并进行文学创作,他的名著有《乐要》、《周易讲疏》等,他的名诗有“长安道”,“ 入塞”等。举世闻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名人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农历4月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意译“童寿”。这些作品不尽展现出当时的社会结构机制也反映了民族宗教特色,哲学思想,爱国理念。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推动性和促进性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阿拉提·阿斯木为带头的双语作家群开始繁盛,通过文学为人师表,赞颂伟大祖国,歌颂建国大业。推动了文学界的互学,互换及互融。他们用文字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树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新时期成长出来的各个作家当了榜样。
二、中国作协及国家各部门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2015年度翻译出版民译汉专项,翻译出来10本少数民族作品,其中2本是维吾尔文作品。在中国作协的的领导下出版的“民族文学”期刊为从事母语创作的作家、从事民译汉和汉译民翻译实践的翻译家及双语作家提供了展翅高飞的机会的同时各民族文学之间做了桥梁性作用,以文学为媒介,传递文化和思想。翻译是沟通各民族文明及思想的心灵之炬,在这种优良机会的启蒙下双语作家群日益加人变成了强大的双语作家团队和壮大翻译家队伍。
随着时代的发展维吾尔文学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文学思潮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性。双语作家的作品在内容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等各领域。
三、双语教育的普及为双语作家缩短了翻译过程,给他们提供了第一时间更直接地碰触汉族作家著名文学作品的机会。双语教育普及以来,一批成长起来的维吾尔族知识精英以汉语书写为策略,展现出原住民特有的歷史,文化,语言及思维方式等主体特质的同时摆脱狭隘的族群,地域意识,突显出有益于我国各民族的特殊文学情感与思想。当代维吾尔文学格局而言,双语教育对双语作家的培养和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尽管汉语与维吾尔语虽然归属于不同的语言范畴,汉族和维吾尔族有着文化差异,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文化区域并在这里时代生存。他们对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土地有着同样的爱和共同的目标,信仰。在双语作家的笔迹下成功的人呈现出了本土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独特与性融合性。
总之,双语创作不尽推动了维吾尔文学的发展还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在促进各民族文学的交流、扩大中国文学的影响力方面双语作家的担任着重大的责任。不尽自己创作的第一手作品还是翻译的作品都将会本民族文学和文化有效的介绍给其他各民族,以期扩大本民族作品的知名度、阅读量,让各民族读者了解真实的本土知识和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尽古代还是当今,双语作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者简介:阿依加玛丽·阿力木,新疆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