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2017-10-21 11:23赖马莲张然燕冯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赖马莲+张然燕+冯春

信仰是人的精神活动最为集中的反映,是指人从内心信奉和尊崇某种思想、理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评判事物的标准。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充裕的物质生活和匮乏的精神世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特别是进入到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人的信仰出现了模糊、多元、迥异的特点。而作为未来中国社会的脊梁---当代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所处的外部坏境使然,需要我们更加关注这一群体的信仰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调查

(一)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取了张家口学院300名学生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城市学院、河北北方学院、长春理工学院13名学生为访谈对象,涉及大一至大四、来自文、理、工、医、师范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调查问卷题目设计了20个,涉及信仰有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崇拜偶像等方面问题。

此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达到93.3%。其中女生占190,男生占90人(我校特殊性,女生多);文科生占176,理科生占104人;来自城镇户籍占113人,来自农村户籍占167人。问卷采用随机发放形式,且具有高回收率。此次个别访谈13人(以下统计包含此数据),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在关于“有无信仰”一题中,回答“无”和“无明确信仰”的学生人数达到65.5%,而有信仰的人只占34.5%;关于“你的信仰倾向于”一题,回答“英雄人物”的占10%,回答“精神追求”占11.4%,回答“宗教”的占2%,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占30%,回答“发达的物质生活”占46.6%。在回答“你认为信仰对人有无作用”时,回答“没有”的占36.45%,回答“可有可无”的占23.55%,“有,并且很大”的占40%。关于“你认为大学生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选“积极关心国家大事”的占33%,“热爱党“占37%,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占15%,好好学习占15%。在开放性题目“列举几个你所崇拜的人物”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类是商业精英、企业家如马云、俞敏洪之类的占46%;二类是明星如邓超、宋仲基、刘国梁等;三类是科学家、思想家、工匠。如屠呦呦、孔子、胡双钱。在开放性题目“列举几个你所喜欢的踏实工作、兢兢业业付出的公众熟知的小人物”一题中,80%以上的同学未列举出来,或列举了自己的家人。在“你认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是什么”一项中,选择“活出自我、创造社会价值”占32%,选择“坐拥财富,享受人生”占46%,选择“简单自然、健康长寿”的占22%。关于“你平时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一题中,回答“网络”的占55%,回答“课堂教学”占27%,回答“课外书籍阅读”的占18%。

(三)调查结果分析

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达到65.5%,过半数的大学生无信仰或无明确的信仰。说明当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对于信仰对象方面,将近五成的学生向往发达的物质生活,而只有30%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这说明学生的信仰倾向于“金钱至上”的较多,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人群较少。对于信仰的作用也是认识不足,认为没有作用的占比达到60%,说明作为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信仰或科学正确的信仰尚未树立。对于当代大学生所列举的崇拜人物主要集中体现在一些占有社会财富较多的商界精英和明星身上,说明当下社会中追逐财富、追逐名利的思想对大学生影响较重。而对于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的一些小人物、身居陋室、潜心研究的科学家、工匠等关注较少或基本上不去关注。人生的追求也仅仅围绕在那些“财富、权力、颜值”等。以上数据表明: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信仰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发现高校内信仰缺失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我们认为高校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智能科技普及程度高,网络信息来源广泛

随着智能科技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较之以往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已然成为标配,类似于手提电脑这样的高配也比比皆是。先进的电子设备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可以选课,收消息、查询成绩、聊天、查资料、看电影、购物等等。可以做到24小时全天候神游网络,知晓古今中外。然而发达的网络、先进的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似乎占据了他们的时间,甚至于侵占了他们的大脑空间,占领了他们的心灵空间,使之不能沉淀下来安静的思考。很多信息都以直观的图像的形式呈现,未经筛选思考直接获得了想要的结果,因而也失去了分析思考的能力。他们过多关注于网站购物打折、明星生娃離婚、星座运势、兼职打工、明星真人秀、电影电视剧,甚者课堂上都在追剧。作为年轻人关注这些本无过错,但是当过多泛娱乐化的信息进入头脑中以后,阻挡了应有的思辨能力,阻碍了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更不能形成良好的信仰。

(二)媒体的导向作用,泛娱乐化信息充斥学生周围

大量的事实经过媒体的推波助澜,让学生认为颜值、出名、升官发财才是被社会认可,而对于身居陋室、潜心研究嗤之以鼻。在此种观念的作用下,如何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信仰。一个科学家终其一生取得的巨大科学进步,国家层面的奖励不过几百万,抵不过一个明星拍一部电视剧或在网络上直播吃饼干的酬劳,而这样的例子在大量上演。每天面对大量这样的信息,满眼的高富帅、白富美,还能有什么崇尚科学、潜心研究、甘于贡献、默默坚守、实现自我价值之类的信仰。而这样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并非个别学校的个案。

(三)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科学信仰的培育作用弱化

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整体缺失信仰教育,至大学阶段,学生的信仰教育全部依托高校完成。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因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原因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不强。对于世界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来说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显得有些枯燥、陈旧、遥不可及。面对社会中涌现过多的对所谓成功人物的标榜、享乐之风、 “干得好不如长得好”等现象,显得苍白无力。

三、当代大学生信仰培育的对策

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在当代大学生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不容忽视。价值观直接影响人的言行,此种现象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极为危险的信号,可能会带来精神灾难。培育大学生科学的、主流的信仰,是高等院校推之不卸的责任。本文也正是在此范畴内进行研究。

(一)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放下手机,阅读经典

任何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比较单一,过多地依赖手机、电脑。大学生阅读读物及浏览手机信息,应学会克制并筛选。多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少阅读心灵鸡汤类、快餐式书籍;浏览信息时常关注国际国内时事政治新闻,了解中共党史,了解国家的战略决策、国际交往规则等。

(二)媒体担当起社会责任,信息发布应弘扬主流价值观

媒体承担着信息发布、传播的重任,是社会大众广泛获得知识、信息等的主要途径。因此,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的角度,提取的主题、隐含的思想对学生、对大众将有隐性的引导作用。所以,不应报道大量的诸如奇闻轶事、平民一夜变明星、血型星座运势决定人生等一些新、奇、丑、怪的新闻。学生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对媒体所宣扬的价值观,做错误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影响其科学信仰的形成。所以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思考如何宣扬马克思主义,思考如何宣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大量报道些写实性的身居陋室、苦中作乐、坚守精神家园的普通人,以此给予学生正面积极地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踏实、坚持的力量,信仰和崇拜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

(三)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优势,增强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中小学阶段信仰教育的缺失,造成高校信仰教育任务艰巨。而高校的信仰教育又主要通过思政课教学完成,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乎大学生信仰的培育和形成。

第一,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死扣书本知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今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同学生的省情、市情、校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解决学生思想领域困惑;紧贴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从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向国家、民族、社会发展方向转变。

第二,积极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感受祖国今昔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让事实说话。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这对于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更有实际意义。

第三,任课教师通过网络、手机等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動态基础上调整教育策略及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入手,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信仰。

(四)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信仰教育的立体网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信仰教育的良好途径,对学生政治方向的引导和价值导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西方的思想观念体系侵蚀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无孔不入地宣扬,极有可能将部分学生的视线转移。所以应提前占领高校这一阵地。比如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诵读、挂马克思经典语句条幅,贴海报照片、摆放石刻、雕塑等。

(本文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资助课题结项论文,课题编号ZX201605.作者为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单位:河北张家口学院)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信仰
漫画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