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由于工作缘故,笔者收集了2014年到2016年德国一所大学三个学期研究生中国学研究课程的相关报告共47篇,并对这些报告的内容特点及思想倾向性进行了分析,以期考察德国学生对于当代中国的了解程度,以及德国人与中国人在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经过统计,笔者发现德国学生对于中国环保方面的问题格外关注,共有七位同学的报告与环保问题有关。这引起了笔者对于德国人环境保护意识的思考。
一、德国学生对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
四位同学的报告以揭示问题为主,表现出对中国环境保护现状的深深忧虑。一位同学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为题,尖锐地指出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集中讨论了关于雾霾,沙漠化,垃圾处理的问题,呼吁中国使用可再生能源,寻找新能源。一位同学从研究稀土这种金属资源入手,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提取国,但有一些非法的小矿业不遵守环保规定,破坏环境。一位同学分析了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并日益显著的生态问题,包括垃圾堆放,土地开垦,资源消耗,水电气能源供应,交通方面的问题等等。还有一位同学以“中国食品安全”为题,不仅讨论了土地受重金属污染,果蔬受农药污染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谈及了人为破坏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深層原因,指出一些人缺乏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意识,放弃了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标准。
另外三位同学的报告从经济话题引入,提供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方案。比如,有一位同学以都市农业为题,介绍了北京市为推动建设都市农业的项目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引入农业园,建设五 大农业发展圈;开展实施221项目,即建设一个支持高端都市农业的有效网络,便于进行农业活动,发布宣传新政策;促进在农业中使用新技术。该同学认为这是中国政府转变粗放型增长的发展模式的一种积极作为。还有一位同学描绘了低碳城市发展的未来与路径。
由此可见,德国学生不仅对本国的环境保护非常重视,而且在他国面临环境保护的困境时能够指出问题所在,并积极地寻找对策,具有一种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德国人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
德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体现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垃圾分类,大到大型项目的集体参与,有力地推动了环保政策与法规的实施。
1.严格的垃圾分类及处理措施
德国的固废管理非常严格,所有垃圾在交由专业公司处置之前都会被合理地分类收集。不论在公共场所、家里、超市等都是如此。在超市里,购买饮料时要附加瓶子的押金,顾客再次光顾超市时可在超市的自动回收机里退回,有效地增加了塑料瓶和玻璃瓶的回收率。电池、灯泡、大型电器这类废弃物都有指定的摆放地点。长此以往,德国人大多养成了不乱丢垃圾的习惯。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德国不再是简单地填埋,而是进行焚烧发电,对于少数无法回收利用的危险固废,则先安全固化再深度填埋。据报道,目前德国垃圾处理与回收的收入占全年GDP的8%,而德国环保事业的从业人员有70万人,为世界之最。
2.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资源并行
德国人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极强,自来水能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可直接饮用,这要归功于其完备的水资源监测系统。在德国绝大多数大小河流边上都设有自动监测站,全天候地记录河流的水位、水质变化。
对于污染空气的能源尽量不用或少用。在德国这样一个汽车制造王国,尽管私家车的拥有量很高,但考虑到环保的需要,许多人自愿选择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2016年10月,德国上议院通过法案,宣布将在2030年禁止销售燃油车,以减少大气污染。德国的汽车城斯图加特市也刚刚出台了政策,2018年绝大多数柴油车将限行。
3.公众积极参与大型项目的意见
德国民众享有大型项目的知情权,并有环保方面的发言权,公众把这一使命发挥到实处,积极参与各种大型项目的讨论。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大型项目在交由政府审批前,必须向公众报告,包括该申请项目的相关资料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比如工业设施(核电建设和储备、发电厂、矿山)、基础设施(交通设施、能源水利设施)、建设机场和道路(含铁路、联邦公路与水路)等。此外,各州的环境监测部门每年都向管理部门提交监测公报,敦促大型企业对环保身体力行。例如德国拜耳公司每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大约为10亿欧元,营造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德国人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来源
1.学校教育中强调亲近自然
德国的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学校常组织学生集体去野外进行实践。在德国,有很多生态林业保护区设有小农场,以方便附近城市的中小学生来亲近大自然。孩子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对环境的责任,体会到个人力量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有的学校让学生负责监测小河流,保护水源,学生亲身体验了小河由污浊到清澈的变化,油然而生的是成就感与幸福感,更激发了学生对于自然保护的热情。
2.环境保护团体功不可没
在德国有许多自发组建而非官方建立的环保组织,随着组织成员的日益壮大,有些组织甚至在国际上也产生较大影响。环保组织中的青少年常常开展各种环保活动,例如捡垃圾、定期到野外生活、学习和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并对破坏环境和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提出整改意见与要求。
根据德国环境法律的规定,如果主管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对超过规定标准的建设与运营项目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如道路、铁路、机场与河道等的建设与运用规划,环境保护团体有权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行政机关撤销其作出的行政决定,而且公众与环境保护团体有权参加后续的行政审批程序,继续表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环境保护团体的集体诉讼大大提高了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透明性、公正性与严谨性, 有效地避免和减少了错误的行政决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3.法律保障与政府政策的倾向性。
一方面,1972 年,德国通过第一部环保法,到今天德国已拥有世界上最详尽的环境保护法。德国的环境法主要包括水利法、垃圾法、土壤保护法和环境信息法。法律规定政府必须扶植相关环境产业,明确了水土污染后的相关责任,将垃圾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环境信息法则赋予了每个公民向各级联邦机关索取环境方面信息的权利。环境法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对大型项目的公众参与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在财政上给予环境保护的相关产业极大的支持。例如由于日本海啸而引起关注的核电危机,德国政府已决定放弃核能,而采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这一举措意味着要对该可再生能源的相关设施进行改造更新,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
四、德国人环境保护意识对国人的启示
要充分认识到德国人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国人在进行中德跨文化交往时必须具备的意识。虽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曾经满目疮痍的德国不仅改变了经济上的被动局面,迅速崛起,而且在此之后举国上下又齐心协力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打造美好的家园。如今,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德国人的全民意识,蓝天碧水又重新回到了德国。这一巨大变化值得引起各国人民深思,尤其对处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经济腾飞的中国而言,德国有许多成功的环保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