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花
内容摘要:新课改中,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语文作为小学学习中的重点基础学科,应深入落实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培養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顺应了语文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性 教育
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将这种人文性渗透到教育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观念的影响。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的重要性
(一)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语文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也是进行发展的重要前提。语文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在学习中学生的思想情感会受到影响,人文素质不断提升,进而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语文教学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素质品格的过程,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正是标志着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 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能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品质
小学生正处在思想观念不成熟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品质,使学生健康发展。另外,新课改中也提出,要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思想和人文素质培养思想相一致,都是采用人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性的具体方法
(一) 将教学内容进行延伸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许多名作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蕴含深厚哲理和情感的诗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诗词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一种具有我国传统色彩的创作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情感朗读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韵律与文化。例如在白居易所作的名诗《草》中,通过描写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让学生们朗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并根据教师的引导体会其中深意,了解到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消沉和颓废,更要奋起抵抗,具备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二) 在教育中渗透情感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体现人文关怀和伟大情感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这类文章进行充分利用,在渗透文章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质。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文章中的情感需要深入挖掘和体会,小学生由于思维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例如在进行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时,将学生充分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根据文中“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的描写,体会父爱的伟大。教师可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渗透文中的情感,让学生受到充分感染,了解到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并懂得感恩。将人文素养的培养真正体现到生活中。
(三) 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或文章的朗诵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课本中的教材,也可以选用课外资料。在每一节语文课程的前十分钟,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文章进行朗读,要求在课上朗读的学生在课后写出文章的读后感,让学生深入发掘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深入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举办语文竞赛活动,通过表演、情感朗读和写作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一步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师在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考方式和情感理解需要依靠教师的正确指导。但在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较低,更无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对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存在错误的理解,导致偏离了教学方向。同时,还存在部分教师,没有贯彻新课改教育理念,将学生当做课堂主体,而是过于重视自身权威,对学生过于严厉,无法让学生体会到人文关怀。另外,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授课时过于片面的对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对文章情感没有作深入了解,也没有利用新式的教学方法,造成语文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总而言之,学生的初级阶段培养对于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应充分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发展教育,语文教师更要利用这一学科的特点充分发展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明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授课时不能将重点全部放在知识的讲解上,更要深入发掘知识的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麻城师范附属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