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2017-10-21 23:26温菊萍
成人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层次分析法

温菊萍

【摘要】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按投入主体划分包括政府工程型、企业促进型、学校教育型、合作组织型、科技示范型等模式。影响教育培训模式运行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培训内容、培训投入、培训机制和培训效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五种教育培训模式的运行绩效进行排序,分析得出企业促进型是基于培训绩效准则下最佳的培训模式。

【关键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层次分析法

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问题,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运用,而技术的实施与运用需要依靠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因此,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方面在于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这也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培训投入不足、职业农民参加培训意愿不强、培训绩效较低等问题。其中培训绩效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即培训投入资金没有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

教育作为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的主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学校、行业组织甚至农民自身都可能成为组织培训的主体。因此,立足区域经济和文化资源条件,以江苏为例,职业农民培训在江苏地区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江苏农业正处于由传统生产向现代生产转变的关键阶段,需要一批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立足区域特色选择合适的教育培训模式是提高职业农民培训绩效的关键。

一、职业农民教育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目前,学术界从基本模式视角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较多,但针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观点。根据教育学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既能给个人带来收益,其外溢性还能推进农村社会发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模式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模式,按培训投入主体划分,现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可分为:政府工程型、学校教育型、企业促进型、合作组织型和科技示范型。

1.政府工程型

该模式表现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以项目工程形式作为抓手认真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这种模式由政府投入培训经费,自上而下有计划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因面向各类职业农民,培训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培训内容较为齐全,既包括农业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又注重创业能力、文化素质和安全知识等综合素质培训,如已实施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政府推进的项目工程式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和就业创业能力,使得政府在资源调配、人员安排、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优势,充分调动参加培训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保障力度较强、覆盖面较广,促进区域内产业发展增加职业农民收入。但此模式在培训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监管难度较大,培训效果无法保障,且政府层面推进过程中对区域差异无法细分和定位,容易造成一刀切格局,影响部分地区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进而影响培训的绩效。

2.学校教育型

该模式主要指高等院校和中高职院校组织实施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具体的学习形式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主要面向农业领域科研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干部、农业经营者和农村精英等。学校教育以提高职业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课程设置全面多样,师资力量雄厚,且可通过远程教育等靈活的方式进行培训,满足了职业农民多样化的培训需求。但职业教育形式的学校教育周期较长、学习深度不足、教育成果转化见效较慢且重视学历的获取忽略技能的提升,与社会实践相距较远,现实中涉农型职业院校发展举步维艰,这些都影响职业农民参加学校教育型培训的积极性。继续教育形式的学校教育针对职业农民是以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协作为目的,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农业产业化协作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更新不足,监管力度不够,培训效果欠佳。

3.企业促进型

该模式需要依托农业企业,对企业专业化生产或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人员实施培训。“公司+农户”是培训主要形式,培训主体是龙头企业,培训对象主要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在龙头企业就业的职业农民,培训内容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或企业生产所需的科技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经营管理能力。贝克尔曾指出,培训会增加现期的支出,减少现期的收益,但是,如果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地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乐于提供这种培训。有效的员工培训能为企业创造丰硕的效益,因此,企业组织的培训针对性较强,也正因有明确的目的也大大缩小了培训的范围。同时,企业培训投入规模不及政府投入,导致普及性不强,在逐利过程中这种模式培训效果虽好但推广难度较大。

4.合作组织型

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合作组织型指由当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农民协会等牵头组织的职业农民培训。该模式根据农民生产实际,围绕农业实用技术使用、新技术应用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食品安全、市场经营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开展适时培训,与职业农民生产生活相适应,激发参加培训积极性。但合作组织推进型的培训重视短期收益,培训范围较窄,同时需要收取一定的培训经费。随着合作社的壮大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对职业农民的培训需坚持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培训范围也需不断拓展,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紧密围绕农民的培训需求意愿提供有效的培训。

5.科技示范型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意识超前、具有领导才能的农村精英,他们有着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个人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自身的示范辐射影响培训其他职业农民。科技示范型模式通过培养发掘农村能人,或引进优秀人才成为科技示范户,再通过他们创办农业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引导农民共同致富。由于地缘和亲缘,农民对科技示范户有着天然的信赖,社会认同度较高。在投入资金和费用方面,除示范户投资外,政府部门给予大量的支持,因此,单个农户花费的学习成本较低。但正由于现期成本低,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后期过程中农民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还要承担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传统的风险厌恶型农民面对高风险生产经营项目,导致参与积极性下降,影响培训模式的运作绩效。endprint

二、影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绩效的因素分析

根据经济学投入产出原理,结合需求供给的分析范式,再从系统论视角考虑从培训投入至过程再到培训结果,探寻影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绩效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影响需求层面的培训内容、培训机制和培训效果,影响培训供给的培训投入水平。

1.培训投入

投入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力,培训投入的增加,能快速开展人力资本投资,提升职业农民的创新能力。教育培训属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且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因此,培训投入是政府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按投入内容划分,培训投入可通过经济投入水平和政策支持水平两个变量来观测不同模式运行过程中各投入主体的培训投入力度。经济投入水平是培训投入最直观体现,政策支持最终通过量化经济投入来体现,因此,这两个观测变量中经济投入是相对首要变量。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培训持续进行、提升培训实效的关键,直接影响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从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出发,接受度、实用性、时效性、普及性成为观测培训内容的变量,也构成评判培训内容科学性的准则。接受度指职业农民对培训内容的认可接受程度;实用性指培训内容与职业农民工作内容的相关程度,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大小;时效性指培训内容与政策、市场等变化的同步程度;普及性指培训内容涉及面的宽度和广度。在四个观测指标中,因职业农民受短期利益影响,实用性是其最关注的因素;接受度排列在时效性之前,不为农民所认可的内容即使最新最前沿也不会取得任何效果;培训的目的是专而精,因此对知识的广度相应的要求较低。

3.培训机制

当培训投入既定时,培训机制是否健全合理成为影响培训绩效的重要因素。职业农民培训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培训机制包含许多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机制是运行机制,即依据一定的规则确保职业农民培训过程顺利进行,运行机制一般包括外部运行和内部运行两个方面。外部运行机制主要指与职业农民培训相关的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规划和管理培训工作,及时调整培训政策,以保证培训顺利开展。内部运行机制则是保证高效培训实现的关键因素,从机构选择到培训实施直至培训考核及结果反馈都应进行规范化管理。从唯物辩证法视角,内部运行机制是培训活动实施的基础,规定着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趋势,因此,内部运行机制在整体机制中占据首要地位外部运行机制是保证培训进行的外部条件,但不能决定培训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其占据次要地位。

4.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是培训绩效的直接体现,是培训行为的成果展示,也是评价培训行为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文献检索、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最终选择收入变化状况、就业改善状况、培训满意度作为观测培训效果的主要变量。收入变化状况主要用来度量职业农民的收入在培训前后的变化程度。就业改善状况用来描述职业农民通过培训后就业层次和地位是否变化。培训满意度来源于职业农民的反馈,指通过培训对自身工作、生活状况等方面受益改善程度的评判。三个观测变量中,收入变化可直接量化比较呈现,也是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直接目的,因而是最重要的指标;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职业农民在既有职业基础上追求更好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层次,这些是作为长期目标,在三者中是第二重要指标;培训满意度从侧面反映出培训模式的绩效,只要收入提高了、就业改善了,培训满意度自然就提高了,因此,该指标排列最后。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式选择与结果

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运行绩效受多重因素影响,从系统论视角结合农民需求及现有培训供给,选择培训投入、培训内容、培训机制和培训效果作为评判绩效的准则,每个准则下又设有不同的观测变量,在邀请农业部门专家、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待业企业经营者等人员共同探讨后,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模型的判断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

1.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由图1可知,构建层次分析模型框架中目标层为不同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运行绩效;准则层为模式的培训投入、培训内容、培训机制和培训效果;具体影响因素分别为经济投入水平、政策支持水平,培训内容接受性、实用性、时效性、普及性、外部运行机制、内部运行机制、收入变化状况、就业改善状况、培训满意度;方案层为具体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分别为政府工程型、学校教育型、企业促进型、合作组织型及科技示范型。

2.根据准则构造判断矩阵(见表1)

经过计算,判斷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19,符合一致性要求。从计算结果可知,在判断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不同模式的运行绩效中培训效果最为重要,权重达0.3971。这也说明选择培训模式时应以保证培训效果为主要依据,其余依次为培训内容、培训机制和培训投入。

3.不同影响因素相对各准则的权重

按照上述方法,将各影响因素相对于四个准则的赋值构成的判断矩阵分别输入层次分析法软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培训投入准则下,经济投入水平和政策支持水平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6457、0.3543,判断矩阵是二阶的,满足一致性要求。计算结果表明,职业农民更倾向于直接的经济投入和补贴,政策支持获得的收益有不确定性,需经过时间检验才可知晓,短期的逐利行为使得农民更多地选择直接的经济投入。

(2)培训内容准则下,培训内容的接受性、实用性、时效性、普及性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2591、0.3866、0.2121、0.1422,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显示:实用性是职业农民对培训内容最为关注的地方,其次是接受性,接着是普及性,最后是时效性。

(3)培训机制准则下,不同模式的外部运行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相对权重分别为0.3543、0.6457,结果表明,内部运行机制的影响更为深远。

(4)培训效果准则下,收入变化状况、就业改善状况、培训满意度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4906、0.3289、0.1805,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较好。这说明,职业农民通过培训最主要的期望是提高收入水平,长期而言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改善就业状况。endprint

4.方案层的权重排序(表2)

综合专家评分,根据层次分析法对五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基于运行绩效的视角进行排序,从最终计算结果可知,企业促进型的教育模式其运行绩效最好,其次是政府工程型,合作组织型列第三位,最后两位分别是学校教育型和科技示范型。这充分说明企业作为组织培训机构,因规范的管理、合理的运作保证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贝克尔认为:“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职业农民作为理性人选择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或者是在教育培训预期收益的现值至少等于其支出的现值时。

四、结束语

由前文分析可知,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基于运行绩效的视角,按权重排序依次为企业促进型、政府工程型、合作组织型、学校教育型、科技示范型。农业先天弱质性和传统农户能力有限性决定了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市场、农户的共同作用。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农业改革的推动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职业农民有着强烈的参加培训的愿望。罗斯托指出真正的起飞阶段,新的企业家阶级(阶层)扩大了,支配着私人经济部门的不断增加的投资,农业劳动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江苏农村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从培训模式运作绩效视角,企业组织的培训立足当地优势产业、按企业标准化生产要求就地组织农民,培训结束后即可与考核合格的职业农民签订协议,既保证农民收入又能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数量达到要求。在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江苏,农民职业化是区分传统农民与职业农民的关键所在,企业促进型在理论上是运行绩效最高的培训模式。政府主导的培训因与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存在非均衡,雖然经济投入水平最高,但政策缺乏区域性,导致模式运行绩效相对列第二。现阶段,政府依然是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投入主体,政府农业部门组织培训具有比较优势,以具体的项目和工程为引领,普遍提高职业农民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组织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按照布罗姆利观点,在反映组织绩效的众多指标中交易费用和内部管理成本是两个重要指标。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展培训,与农业企业组织培训相比管理成本较高,与政府工程型相比投入不足,因此,其运行绩效排列第三。学校教育型和科技示范型也是两类重要模式,学校教育型针对职业农民中层次较高的人群进行系统性培训,但由于当前学校教育周期长、见效慢且缺乏实践性,未来通过形成普教职教一体化的农村教育体系可提高此模式在培训职业农民中的绩效。分散的职业农民中精英通过发挥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职业农民,虽然有适应性、长期性、灵活性等特点,但市场信息不充分、精英能人培养难度大,且示范带动后期面临市场风险较大,综合起来导致该模式运作绩效最低。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职业农民作为新时期新的农民群体,对其教育培训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民社会地位、加大农业后备人才储备。提高职业农民培训绩效,应该要构建合适的培训模式,根据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优先推进企业主导型培训,大力发展政府工程型培训,引导完善合作组织型培训,适时改进学校教育型培训,合理带动科技未范型培训,从真正意义上提升职业农民人力资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层次分析法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注重教育培训 保障职工安全
基层社会管理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乳制品品牌顾客满意度实证研究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