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燕
【摘要】“互联网+”是互联网化的新阶段,它将给我国的教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对开放大学而言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将对开放大学的竞争力提出更大的挑战;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开放大学将面临模式创新与再造;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使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与服务体系面临更大的考验。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开放大学的办学优势将进一步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得到凸显;开放的办学模式也将显示出更加巨大的优势。
【关键词】“互联网+”;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教育模式
自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成为新兴名词。
目前,教育学界已开始将视角投射到“互联网+”将对教育产生的影响。2015年5月24日,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EIIA)围绕“互联网+教育”开展了激烈的讨论,触及了互联网情境下教育产业模式、学习模式、平台建设等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核心内容。一些有前瞻意识的学者已开始关注“互联网+”与教育、与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及带来的冲击与变化。
许多人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改变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远程开放教育作为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并对其高度依赖的产业,无疑将最先感受到“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与震荡。
2012年7月,教育部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开放大学,自此,开启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转型与升级。开放大学的构建是广播电视大学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重大战略转型,因此开放大学的功能定位较之广播电视大学有了巨大的转变,它不仅适应了国家构筑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而且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是开放大学迎来的又一个发展契机。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也一样,它在给开放大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危机。目前在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叠加“互联网+”时代所带给开放大学的挑战,将使开放大学的前行具有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如何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如何在国内外开放教育的新趋势与新发展背景下提升开放大学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开放大学的品牌,这是目前开放大学的办学主体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的概念与内涵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与名词,对它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概要来说,“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经济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简单相加,它带给某些行业的可以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无疑“互联网+”也将给我国的教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其广度与深度也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单一的教育技术层面的革新,它还必将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引发一场深度的变革。在其影响下,我国的教育产业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并将会在今后的数年当中逐步显现。但这里想要重点探讨一下它将给开放大学带来的冲击。
二、“互联网+”给开放大学带来的挑战
目前,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新常态,同时,经济社会的新常态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中国远程教育主要载体的开放大学也正处于电大系统整体转型期,其所面临的问题更是不容回避。“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在抓住它给开放大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给开放大学带来的挑战。
1.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将对开放大学的竞争力提出更大的挑战
毫无疑问,传统教育模式被颠覆将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国教育的一个最为重大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模式将变得更加多元化:不仅有传统的带有围墙的实体学校,还会有各类基于网络的云端学校、移动学校等虚拟学校涌现,教育的产业链在“互联网+”的时代将变得更加延伸、完整与细化。尤其是MOOC的蓬勃发展以不可阻挡之势吸引了无数的学习者,正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构成强大冲击,一批教育教学质量差的高等教育实体学校迟早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甚至倒闭。“虚拟大学”、“虚拟课堂”也是近年来的流行词,还有虚拟图书馆等等。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运用虚拟技术、不消耗现实教育资源和能量,建在互联网上的办学实体。
也就是说“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更加多元化,各类虚拟大学的被催生,将意味着远程开放教育的市场份额会被进一步分割和挤占。
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必将给开放大学带来巨大的压力。教育质量的不被社会认可,品牌效应处于弱势的开放大学在教育市场化的今天将更加困难重重。开放大学要想在众多教育形式中胜出,就应力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在办学理念、办学途径、办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在提升系统办学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寻求法律法规的支持,利用“互联网+”的大常态,去除基层电大的边缘化与两极化状态,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2.“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丰富多样,将倒逼开放大学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再造
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师生时空分离、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兼以教师辅导为辅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设计提供教学资源,同时进行多种方式与途径的引导与学习辅导;学校为学习者提供全程的学习支持服务。
这一模式在电大转型与开放大学建设的过程中仍在延续。但这显然已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要求。
“互联网+”时代学习模式将产生巨大的改变,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同伴学习、自适应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模式对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在促进学习者学习主动性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为此在今后的教学模式改革中,一是要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产品和资源,鼓励和支持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支持他们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让学习者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目前,互联网的媒体和社交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这也将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便利和方便,这使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了可能。二是要在教学形式上,利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支持,进行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制作微视频,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在线互动和互评,进行在线讨论激發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从而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升开放大学的办学实效。endprint
3.“互联网+”时代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是对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与服务体系的更大考验
“互联网+教育”谋求的不是教育的技术化或互联网化,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构建新的教育生态体系。在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互联网推动下,教育的连接与融合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育行业内不同教育领域间以及不同教育机构问的连接与融合;二是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融合、渗透。这种连接与融合的结果之一,是引起服务模式的变革。
开放互联网时代将有更多成本低、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与服务可供人们选择。目前已有一些教育公司开展“互联网+”自适应学习支持研发了。它们在管理与服务模式方面相比传统教育更加方便与灵活。而开放大学目前在开放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国开放大学采取的也仅仅是单向开放,即大学向公众、向社会开放,所整合的社会资源一旦进入开放大学后,在开放大学自身设定的体制机制中依然是一个密闭循环。在这样的教学与服务体系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服务中仍有一部分在沿用普通高校的做法,这就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使教育产业进一步向个性化、移动化发展成为可能,开放大学在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与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不断地创新服务与管理模式,不断地捕捉变化多端的学习需求,才可能在市场当中寻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只有研发出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产品及网络教学系统,只有提供能契合学习者需要的支持与服务,才能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要想在未来互联网教育行业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占领更多的份额,这可能是开放大学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能不考虑的重要问题。
4.“互联网+”时代将对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标准还没有出台,因此,与之相匹配的科学实用的质量保障模式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中国远程教育的一个巨大的缺失,不利于远程教育的发展与质量提升。
广播电视大学与开放大学进行的远程开放教育,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其教育教学质量在社会上却备受质疑。这同开放大学坚持在既有的教育框架内去完善和强化传统教育的路径依赖有很大的关系,同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过度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提供,忽视对大多数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有关,同开放大学各专业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同社会现实相脱节、契合度不高有关,当然还有学习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及教学资源的设计不合理等因素。
面对“互联网+”时代即将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变革,要想在未来的教育生态中独树一帜,提高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已变得刻不容缓。这就需要进一步制订出质量保障标准,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认真关注新经济形态下市场对教育产品的需求,提供符合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既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的发展趋势,又要保持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力争在教学质量上有所提升,取得良好的社会信誉。
三、“互联网+”给开放大学带来的机遇
1.“互联网+”时代,开放大学的办学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电大30多年来的一个重要的办学方向就是“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始终关注基层、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这与“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正在转型中的开放大学仍会秉承这一办学理念,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其重大的、各类普通高校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政府部门、教育理论界、社会大众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开放大学的定位与作用的认识仍不充分、不一致,重视程度不高,这使得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电大转型升级规划的支持力度不够,社会上对远程开放教育的认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开放大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及品牌效应并不理想,这些都阻碍和制约了电大与开放大学的发展。“互联网+”无疑将给电大的转型及开放大学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可以看出,“互联网+教育”与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具有巨大的内在契合性,与现代远程教育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与同一性,开放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原有的可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优势,将在“互联网+”时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电大与开放大学多年的办学体系和优势及办学经验是开放大学十分宝贵的财富,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在“互联网+”时代需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同时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利用好时代给开放大学提供的机遇,使电大的转型与开放大学的创办更加顺利和成功。
2.开放的办学模式更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中,提到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要由2015年的14500万人提升到2020年的1950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由2015年的10.5年提升到2020年的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要由2015年的15%提升到2020年的20%。产业链的变动引发对人才链的新需求,进而促动教育链的变化。另外,“互联网+”的经济新常态,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急需优化人才结构、聚集海量人才;“互联网+”时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各学科的应用型人才。海量的教育需求将极大地挑战我国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开放大学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是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平台,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开放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理想出发点,以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个性化、方便、灵活的学习条件为目标,其开放的办学模式是最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教育的期寄的。
开放大学的特色就在“开放”二字上,开放的办学理念、开放的办学对象(教育对象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种族、国籍)、开放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远程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时时、人人、处处可学的教学资源)、开放的办学途径与渠道(开放大学的办学途径除了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开放教育,还可拓展多种办学渠道,如同其他教育机构、各类企业、社区等进行合作,联手办学,共同构建学习型社会)。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对人才培养在规模上和质量上必然会产生更高的需求,这种需求恰好可通过开放大学的办学特点和优势得以满足。大规模的教育与人才需求必将给能提供和支撑大规模学习的开放大学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通过良好而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为各行各业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这要求开放大学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根据教育市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适应新型岗位的大规模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3.开放大学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最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目标
《人民日报》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总结为四个方面—促进教育公平、便利学生自助学习、用大数据服务教育、学习不再有时空限制。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促进教育公平。开放大学各类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入学门栏低,学习的大门向各阶层、各年龄段的成人、各行各业的学习者开放。只要有学习的意愿与需求,就能到开放大学学习。目前我国的国民教育系列远没有达到教育公平。偏远山区的学习者、农民工、有残疾的人,他们要想受到良好的教育要跨过重重障碍,他们是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教育对象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开放大学相比于普通高校在促进教育公平与平等方面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不论是健康还是残疾,只要网络所及,开放大学都能以较低的教学成本,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广大的农村及边远的山区,实现在更大程度上缩小教育的差距,改变教育的不公。开放大学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是普通高等院校所不能比拟的。从“互联网+”时代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从构建学习型社会角度来讲,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模式完全契合了这一时代的需求,因而,会在新常态下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总之,机会不容错过,挑战必须面对。自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建立,电大转型已正式启航,电大系统转型为开放大学正在进行中。能否把握机会,找准定位,并在“互聯网+”时代的教育产业中发展壮大,寻得高等教育中的有利地位,当下应是一个很好的契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