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河
天分这事儿当然还是存在,在通往出类拔萃的道路上,它折磨着无数意志坚定的苦行僧,让他们怀疑,催他们放弃,并把他们的人生限定在一个特定的高度。但问题是,你又不是上帝,在你没用尽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前,又有什么资格谈那百分之一的天分不存在?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还不足以到拼天分的那一步。
忙里偷闲,今晚看了一场澳网的四分之一决赛:瑞士球员瓦林卡对阵三届卫冕冠军德约科维奇。其实也没看全場,开完会无比沮丧地回到房间,瓦德五盘大战已来到长盘决胜的尾声,从6:6到9:7,瓦林卡赢球进入四强。比赛结束时,忍不住叫了一声好——很夸张那种,在没别人的房间,自顾自握了下拳头。我不是瓦林卡的铁杆儿球迷,只觉得他太不容易,在这场球之前,他已经连输德约科维奇14场了。
曾经的瓦林卡保持了应有的风度,他引用法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话激励自己:“Ever tried.Ever failed.No matter.Try again.Fail a-gain.Fail better.”他把这句话发上了Twitter,他把这句话纹在了左臂——如果这是鸡汤故事,这句话就是那把鸡精。
但和许多电影一样,眼看谷底之后,还能把谷底坐穿。瓦林卡带着这只明晃晃的文身手臂,又打了一年球,那个“但是”还没有来:半年之后的美网,瓦林卡首进大满贯半决赛,又是德约科维奇,又是五盘大战,又输了。又过了两个月的年终总决赛半决赛,瓦林卡再输德约科维奇,把连败的次数写到了14次。
三十多次失败后,瓦林卡终于赢来了一场胜利,而且是在大满贯四分之一决赛的赛场上。这其中的艰辛过程都不必提,说再多,也只有瓦林卡自己才能明白。结果从来都是重要的,坚持的目的就是无论如何也要赢一次:这一场胜利,让三十多次失败后的“Try Again”变成了“Finally Win”,它不只是把悲剧写成了正剧,也是把同情变成了尊敬。
“勤勉有余,天资有限,精神可嘉,下次再来”,是写给瓦林卡这样“土豆”球员年复一年的年终评语。我难免带入其中地想: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也是痛苦的根源,说到底,人生所有真正的生气与失望,都是对自己的——不想清楚这点,活不明白;可想清楚这点,就能活得明白了?也许,人生唯一的乐趣和喜悦,就是——不信命。
一句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你不能辜负你自己。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瓦林卡还只入围四强。
发布的时候,他已经顺利击败伯蒂奇,人生第一次进入大满贯决赛。
摘自百度百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