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运用逻辑化处理策略,对“相對运动”的教学逻辑进行优化设计.结合此案例,阐述高中物理教学逻辑优化设计的三个策略:一、基于准确把握知识内在逻辑进行优化设计;二、基于落实学科课程目标进行优化设计;三、基于把握学情进行优化设计.准确把握知识内在逻辑是教学逻辑优化设计的基础,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准确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是教学逻辑优化设计的主线,适应学情是教学逻辑优化设计的根本.
关键词:相对运动;教学逻辑;优化设计
笔者运用逻辑化处理策略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必修2(第三版)中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教学内容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发现教材编写逻辑以及实际教学逻辑存在问题,认为教材和实际教学中把曲线运动的合成分解和“相对运动”混为一谈不妥,建议将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中“运动描述的实例”删除或后置.[1]31“运动描述的实例”实际上是对“相对运动”的研究.“相对运动”是学生形成运动观不可或缺的内容.笔者建议将其删除,只是基于对该内容相对高中学生的难度的一种考量.如果从物理核心素养视角、知识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角度考量,建议将该内容后置,置于平抛运动之后,或者置于章末.本文探讨后置之后,关于“相对运动”教学逻辑的优化设计.
一、“相对运动”教学逻辑的优化设计
(一)创设情境 展开探究
同桌两人为一小组,每组发一张探究学案.学生经历分组合作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探究学案内容如下.
情景:如图1所示,雨点以v1=4m/s的速度竖直下落,小明正以v2=3m/s的速度向东跑.
问题:(1)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否判断小明感觉到雨点沿什么方向落向自己?(2)你能否画出小明感觉到雨点落向自己的速度的示意图?能否用事例证明你的观点?
探究:(1)请把三个速度的示意图平移画到一起,使它们尾端重叠.(2)猜想,这三个速度之间遵守什么规则?(3)假定规则,求出雨点相对小明的速度.
(二)评价交流 统一认识
(1)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学生探究情况,探究结束,进行评价,表扬获得较好探究成果的小组.
(2)展示最优成果,统一认识.某一组探究成果如下:画出雨点相对小明的速度示意图v3如图2;举证,打伞伞柄斜向上;画出三个速度平移到一起使它们尾端重叠的示意图如图3;猜想,三个速度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v1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v2、v3为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假定,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定则做出这三个速度的图示如图4;求得雨点相对小明速度大小为5m/s.
(三)建立概念 总结规律
1.建立概念
(1)“相对运动”问题涉及两个参考系,一个静止参考系(一般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物体),另一个是运动参考系,本例的两个参考系是地面和运动的小明.
(2) “相对运动” 问题针对三个运动,运动对象相对静止参考系的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称为绝对运动(绝对位移、绝对速度、绝对加速度),运动参考系相对静止参考系的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称作牵连运动(牵连位移、牵连速度、牵连加速度),运动对象相对运动参考系的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称为相对运动(相对位移、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本例中,研究对象雨点,相对地面的运动为绝对运动,相对小明的运动为相对运动,小明是运动参考系,小明相对地面的运动为牵连运动.
2.总结规律
(1)绝对速度(绝对位移、绝对加速度)、相对速度(相对位移、相对加速度)和牵连速度(牵连位移、牵连加速度)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表述为:三个矢量四边形,相对、牵连和绝对,相对、牵连两邻边,夹一绝对对角线.(图示略)
(3)用三角形定则表述为:三个矢量三角形,相对、牵连和绝对,相对、牵连头咬尾,绝对连尾又碰头.(图示略)
(4)伽利略最早揭示了相对运动的规律,称做伽利略变换.伽利略变换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情况,对高速相对运动的规律,用洛仑兹变换.
(四)运用变式 拓展深化
船渡河运动问题分析.以问题化为手段,引导学生按以下逻辑展开研究.
(1)情境呈现:船渡过流水河.(展示图示和教师语言描述,或展示图示和观看船渡河视频)
(2)提出问题:关于船渡河,我们一般关注哪些问题?渡河时间;渡河位移;渡河航线(轨迹)等.
(3)该情境主要物质有哪些?船,流水,河岸;该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船.
(4)两个参考系是什么?静止参考系是两岸,运动参考系是流水.
(5)三个运动是什么?绝对运动:船相对两岸的运动;相对运动:船相对水的运动;牵连运动:水的运动.
(6)建立模型.最简单的河道是什么样子?(河道建模)两岸为平行直线,河宽度不变;最简单的运动是什么?(运动建模,水流建模)最简单的模型是相对运动和牵连运动都是匀速运动,牵连运动为匀速,指河中任意位置的水流速度相同;假定相对运动仍然为匀速运动,但水流模型假设为:沿同一平行河岸线各点速度相同,但在垂直河岸方向,中央速度最大,靠近两岸逐渐变小,那么,牵连运动是什么运动?先加速后减速.本节主要针对相对运动和牵连运动都是匀速运动模型探讨渡河时间、渡河位移和渡河航线(轨迹)等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们课后可以进一步探究更为复杂模型的渡河问题.
(7)运用概念、规律解决问题.船相对两岸的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称为绝对运动(绝对位移s绝、绝对速度v绝、绝对加速度a绝),水的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称作牵连运动(牵连位移s牵、牵连速度v牵、牵连加速度a牵),船相对水的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称为相对运动(相对位移s相、相对速度v相、相对加速度a相).其中,相对运动(相对位移s相、相对速度v相、相对加速度a相)是由驾船人控制的,比如相对速度v相的方向和大小.这里,我们做一些约定,在高中物理习题中,相对速度v相的方向就是沿船头方向;另外,有的习题中,会出现“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一说,相对速度v相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endprint
如果相对运动和牵连运动都是匀速运动,则有a相=0,a牵=0,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a绝=0,故可推断绝对运动也是匀速运动,其航线为直线.下面我们讨论两种特殊情形,如图5,相对速度v相垂直河岸,如图6,绝对速度v绝垂直河岸.航线如图5、图6中沿绝对速度v绝的虚线所示.因为三个运动均为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渡河时间t===.设河宽为d,则图6中=,当时,即图5情形,d.在保持相对速度大小不变前提下,由t=可知,无论还是,图5情形为渡河时间最短,但绝对位移不是最短.图6情形,绝对位移最短,所以最短渡河位移为d,但从图6可知此情形必须满足,若,最短位移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进一步讨论.
二、教学逻辑的优化设计策略
如何对教学逻辑进行优化设计?笔者运用逻辑化处理策略,[2-4]针对“相对运动”教学逻辑的优化设计案例,主要谈以下三个策略.
(一)基于准确把握知识内在逻辑进行优化设计
教材把“相对運动”的教学内容和曲线运动的研究编排在同一节,并且缺乏对相对运动问题表述概念的建立,致使大多数高中物理教师把“相对运动”和运动的分解、合成混为一谈,偷换概念,对“相对运动”进行错误表述,不仅误导学生对“相对运动”的理解,增加学习和运用的难度,而且还对平抛运动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前摄抑制作用.[1]31可见,知识的内在逻辑不清或者混乱,教学逻辑的设计必然先天不足,纵然千方百计终归事倍功半.所以,教学逻辑的优化设计,必须正本清源,以准确把握知识内在逻辑为基础.正是基于厘清了曲线运动的分解合成与“相对运动”的本质区别,笔者才优化设计了把“相对运动”分离后置,并且增设了建构描述“相对运动”的相关概念的教学逻辑架构.
(二)基于落实学科课程目标进行优化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物理学科的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升级为“物理核心素养”目标.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准确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是教学逻辑优化设计的主线.主线是纲,纲举目张.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在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时,切忌把课程目标全面套用,而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要着重落实由于应试理念造成的忽视模型建构、质疑创新、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些目标.
“相对运动”是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运动,对学生形成运动观念不可或缺.既然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就应当信手拈来,选择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相对运动情境为例,大可不必闭门造车,做个“蜡块运动”演示实验.落雨情境,每个学生都多次身临其境,无需做演示实验,对其感性认识也胜于初次课堂上所见的“蜡块运动”. “蜡块运动”不是生产生活常见的,以此为例,使物理脱离生产生活,设计从落雨探究物理规律,再用物理规律去研究渡河等实际问题,从生产生活走向物理,再把物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凸显物理的科学价值.
针对应试教育忽视的目标,设计了对落雨运动的探究,落实科学探究,设计对船渡河问题的解决,落实模型建构.应试教育忽视模型建构,使物理成为纯理无物.只有重视模型建构,学生才能够见物思理,对物说理,以理究物.所以,模型建构应当贯穿物理教学始终,把模型建构作为必要的教学逻辑层次之一.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设计教学逻辑,把科学探究素养目标巧妙地融合于教学逻辑设计当中.
(三)基于把握学情进行优化设计
没有学情分析,一切教学目标的实施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一切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一主体的主动参与学习展开的,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各种情况分析,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优化设计教学逻辑最终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适应学情是优化设计的根本.
学情分析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学习基础,包括能力水平、知识基础和前概念等,第二方面,认知规律,包括心理特点、思维规律、情感意志状态和学习习惯等.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分析教学逻辑的设计是否符合学情.
设计以落雨运动为例进行探究,主要基于以下学情分析.首先,考虑到这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运动,比演示蜡块运动更加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都很高.其次,笔者先经过抽查不同层次学生,调查学生对落雨运动的感悟能力,问:雨点相对地面竖直下落,跑步的人感觉雨点是沿什么方向打到脸上的?大多数都能正确回答,个别经过问题反复说明,也能纠正.第三,“猜想”的设计也是适应学生基础的,学生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中已有类似的体验.
在船渡河运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设计了建构模型的教学逻辑层次.其实,高中学生完全有能力建构这些简单的模型,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学生都缺乏建构模型的意识和习惯.笔者运用问题化手段,点醒学生建构模型的意识和习惯.教学中,如果始终重视模型建构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必能点化学生建构模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惠作.“曲线运动”教学逻辑的设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12).
[2]张惠作.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逻辑化处理模式和措施[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1):37-41.
[3]张惠作.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认知化处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9):66-68.
[4]张惠作.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细腻化处理[J].教学与管理,2016(11):70-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