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角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迄释

2017-10-20 00:10郑爱民肖晓凌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7年12期
关键词:顶岗校企高职

郑爱民 肖晓凌

“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四年的教学实践中,其中三年在学校里学习,一年用于公司实践。在进行校内学习时,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开展实验和实习等相关活动;而前往公司进行学习时则进行顶岗实习,在此过程中,也要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出最佳毕业设计题目,并在院校老师、公司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完成毕业设计。整体来看,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将其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还能够促进高校为国家社会培养发展所需的专业性人才。

一、“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双方利益协调困难

内在互补目标的达成是实施“3+1”顶岗实习模式的主要初衷。中国有句俗话,利益面前无长久朋友,合作亦是如此,合作通常被视为持续协调各主体利益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重视社会效益的实现;但是企业则正好相反,它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重视经济效益的谋取,由此可知两者的目的存在本质性差异,如何在两者之间探寻到一个有效的协调折中解决方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在“3+1”模式中,公司的收益主要表现为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只需要发放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即可要求学生顶岗工作,在其中学生扮演着廉价劳动力的角色,还有一部分公司只是暂时分配给实习生一定的工作,并不想进行长期培养。除此之外,部分公司认为培训学生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公司创造更多经济收益,但是由于大学生前往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实习和锻炼,所以往往不会对其投人较大的精力进行专门培养,也不会为学生提供轮岗实习的机会。对此学校如何在合作中保持其高度独立的地位、如何在利益分配中作出合理调整等相关问题均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校企双方合作动力不足

第一,公司管理动力匮乏。在市场竞争日益残酷的今天,公司高层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促进自身发展和建设,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不是简单形式上的校企合作。基于当前情况下,人力资源不足,关键是缺乏主动性。第二,公司技术指导“师傅,,动力不强,很多公司为了减少用工成本支出,将高职实习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同时也没有对实习岗位“老师”的指导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估。第三,学生动力不足。一般来讲,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往往是奋战在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类老师往往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教育经验匮乏,公司管理者岗位、指导老师素质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欠缺

第一,高职院校的老师以本科生、研究生居多,由于学历层次比较高,其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他们的指导实践技能水平较低,并且没有充分全面的认识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第二,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通过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开展技能课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不过这种方法并非尽善尽美,技术人员实践经验较为丰富、技术水平较高,授课过程充滿了趣味性,备受学生喜爱,不过由于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不够深人,所以往往无法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教学。第三,对于兼职老师来讲,其主要任务在于开展进门工作,而非教学,所以他们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开展教学,往往无法保证教学的连贯性。第四,为顶岗实习生提供指导的老师往往是公司的技术工作者,通常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技能操作水平,不过他们的学历水平整体不高,大多数为中职生或者技校毕业生,由于没有系统性的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在指导学生顶岗操作时容易存在缺乏教育经验、教育理论不扎实等问题。

(四)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在“3+1”模式的具体实践中,因公司的各方面条件与学校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少数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加上公司管理要求较多,部分学生就将“1”阶段的学习视为一种压力,并且,学生认为获得的报酬与其付出不成正比,少数学生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除此之外,有的学生不服从管理,尤其是当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实践技巧之后,多数学生就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感到非常迷茫,开始为了实习而实习,而在实习期间,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最低层面的问题上,比如实习补贴是否会增多、上班时间会不会缩短、能否自行选择上不上夜班等。就当前形势来看,怎样才能在学生更好的学习方面提供正确的引导与帮助,这是学工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从认识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老师自身原因。因为大部分老师在高等院校毕业之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不仅没有任何实践经验,且动手能力也不是太强,更不要提教学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导致“3+1”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学生自身原因。通常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很多大学生害怕吃苦,且学习意识不强;部分学生的自控方能力差,且组织意识比较弱,而部分学生对公司所做出的教学安排或管理感到不满,在不服从分配、不愿意参加学习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3+1”模式成为空谈。再次,公司原因。公司在教学与生活等多个方面与学校存在巨大差异。虽然部分公司对校企合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不过对高职教育的关注与重视还远远不够,并明确表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而并非公司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能动性。最后,岗位指导师傅自身原因。基于“顶岗实习”的环境下,在公司,学生过度依赖于“师傅,,指导与帮助。而在现实中,每个‘‘师傅”的业务能力及学历层次不同,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对“顶岗实习”的质量与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机制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学校。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沿用原来的管理制度,事实上很多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在“3+1”模式的推行过程中,不管是在经费、师资配备还是在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其次,公司。现阶段,尽管部分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不过缺乏系统性的制度约束,也就出现了支持力度不够大、随意性较为显著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有需要对原有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深人改革与完善,制定出相对明确的支助标准,并对公司的具体实施进行严格监管。另外,实习岗位“师傅”的指导工作也缺乏具体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要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激励体系,对“师傅”的指导能力及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再次,行业。高等教育不仅与行业存在密切关联,同时也与公司的生产实际存在直接联系,不过行业与公司的参与仍没有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对于校企合作的办学宗旨并未得到全面贯彻与落实,在具体实施方面也缺乏政策及制度的有效约束。就行业方面上来看,经常抱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无法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理论及实践知识,不能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同时公司也没有对人才培养给予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最后,政府。尽管最近这几年从政府已充分意识到产学合作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过对其重视度仍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在实际办学中,政府的决策与经费投入倾向于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并没有给予高度关注与重视。截止到当前也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对校企合作进行全面考核与审查,尤其是在多部门同时运行的情况下并未发挥协调作用。

三、高校“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针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手段进行纠正处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观念,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安排,加强对学生技巧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并探索出与高校会计专业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培养战略。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大批业务能力强、基本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全面人才。基于此目标之上,明确了“3+1”模式的主要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形势,通过校企战略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早日实现双方共同进步与发展,并采取有效手段及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新环境适应能力,促进校企优势互补,真正实现共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高技能”与“双证制”。其中,“高技能”指的是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具剖反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双证制”则指的是在获得毕业资格的基础上也要拿到岗位证书。

(二)选择合作企业

“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对公司的办学条件及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高标准要求。所以,要想“3+1”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能取得一个良好效果,就是要从源头上保证企业的合作条件与人才培养能力能达到要求标准。整体上来看,以合作办学的基本条件为依据,确定出各方面条件均比较优秀的合作公司。“3+1”模式最大特征是两个育人环境、两个育人主体,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一定要对这两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办学的公司而言,务必要有与学生专业相近的产业链。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不仅要对公司的文化背景、管理特色进行充分了解,也要对公司的整体运营流程有一个基本认知,确保学生能通过系统性的实践与学习,能切实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经过实践考察与探究,本人认为校企合作公司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物质条件一定要达标。第二,公司要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发展前景好且技术人员优秀。第三,公司不仅拥有自己的管理特色,也有良好的公司文化。第四,公司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很高,且在业界有很高声望。

(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校企双方在达成合作共识之后,通过协议签署的方式对办学事宜进行明确规定。其协议内容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点:建立校外教学基地,基于“3+1”模式下,对双方各自需要承担的义务责任及利益分配等相关事宜进行明确規定。与此同时,需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确保“3+1”人才培养模式能得到全面贯彻与落实。

(四)共同设计培养方案

在之前,学校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基地,而“3+1”模式则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步特征,并由学校和公司共同落实。一般情况下,前两年学生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一年要到合作公司实习。因此,要对“3”与“1”进行科学配置,配置的主要依据是人才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配合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看,要全面保证“3+1”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整性与统一性,不管是由哪个主体来实施,其目标都是一样的。

(五)共同实施“3+1”教育

基于新教学模式的推动下,要全面发挥校企各部的职能作用,均承担起育人的义务,并制定一套相对科学且完善育人计划。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要选择各方面实践条件均达标的公司。因此在课程安排、教学方案制定上,都要做到“3”与“1”的科学划分与密切衔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及技术人员,结合多方面深人探讨并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第三年项目实践方案,全面落实教学内容,特别是要对各岗位的技术人员进行合理安排。

(六)建立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在培养目标实现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培养中,学校既要对合作企业进行专业指导与培训,尽可能打造成为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更要对公司的人才培养行为落实情况加强监管与约束,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能早日实现。所以,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过程中,需相配套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教学评价体系来辅助。在进行评价时,可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优秀成果及成熟经验,比如构建职业标准等。

猜你喜欢
顶岗校企高职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郑州测绘学校就业形势好一名学生可选五个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