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艳
摘要: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背景下,生本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所追寻的目标,如何在课堂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成为其探讨、研究的课题。至此,身为一名高中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应意识到这一点,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最大,为有效教学的实现保驾护航。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其的激发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激发策略
前言:针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其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一学科,并达到一个学以致用的效用,促使一些问题得到解决。但是,据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教育模式早已不再适用,急需完善、更新。至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应及时地更新自身的观点、思想等,对教学模式、手段加以创新,将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出来,使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在现阶段,对其的激发策略加以分析,是尤为必要的。
1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价值
1.1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法、模式是单一、枯燥的,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的主体作用突显出来。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大力地推行生本教育,就可以使传统教学得以突破,真正地实现创新教育,有助于教学目标的一一落实。
1.2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针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由于其存在着较强的知识性、复杂性,不可避免的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枯燥、乏味等,对其有效学习的实现,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而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善,使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得以深化,使其喜欢语文、爱上语文等,使教学活动得以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
1.3有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在现阶段,有效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所研究的课题,而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也是同样如此。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为其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有所收获,使教学效果得以升华。
2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2.1營造教育环境,展现主体作用。在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始终处在被动位置,使其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大打折扣,难以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至此,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教师就可以为其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消除其的压力、紧张感等,使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突破“一言堂”的模式,应结合高中生的特点等,鼓励其发表自身的意见、见解等,使教育环境更加生动、和谐,使学生们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状态,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比如,对于高中生而言,随着其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的增加,其对于诸多的事情、问题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为其预留出宽松的空间、时间等,让其表达自身的看法,将其的主体性展现出来,使生本教育得以真正地实现。
2.2改善教学方法,发挥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着较强的单一性、乏味性,使得课堂氛围沉闷、死板、缺乏活力,使最终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至此,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应以生本理念为导向,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善,全面地增强其的多样性、多样化、创新性等,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将其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
例如,在讲解《雷雨》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多媒体这一载体引入进来,结合具体的节选内容,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视频片段,促使其在观看的同时,更好地掌握历史背景、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等,使教学活动得以开展下去;而在观看的过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组的方式,以话剧的形式将课本内容再现出来,以此突显其的主体地位,使其的语文能力、综合素质得以强化。在此模式下,可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全面发展其的创造力、创新力等,使教学效果得以升华。
2.3增强参与意识,彰显主体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是极为不足的,造成这一方面的原因是诸多的。至此,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的学习效果得以升华。
例如,在讲解《鸿门宴》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辩论会这一形式引入进来,让学生围绕着“项羽不杀刘邦,是深思熟虑,还是妇人之仁呢?”开展辩论,深化其对古文的了解,使教学效果得以增强。在此模式下,可以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将其的主体地位彰显出来,将生本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在此模式下,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保障其学有所获、有所收获等,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有着较大的作用。但是,在这其中,教师也应掌握适当的激发方法、策略等,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