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画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我国文化的象征,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魁宝,所拥有着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在国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国画的传承和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我国教育制度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就开设有美术课程,其目的是通过美术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操。然而现阶段,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分数、考试大棒指挥下,学校、老师过于重视美术绘画技巧、绘画理论的教学,歪曲了美术艺术教育的本质。我国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不尽如人意,存在美术课程教学地位不高,教学观点陈旧,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等问题。如何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和思想,从教育视觉代替美术视觉来认知美术课程教育,将审美教育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来已经成为当下美术教育的一项任务。
国画作为中华名族的瑰宝,其通常的造型方法为线造型,并且使得线和时空进行有效的融合,用笔墨画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在给与人享受的过程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所以,在国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不仅要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习和掌握国画中的一些小技巧。当然,更加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当时画中的意境美。
一、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境界可用于人,可用于物,也可用于评价艺术作品。在评价人时,境界往往用来形容人格所显示的胸襟、气度、风神,体现出一个人的不限于人的外在行为倾向,也不限于内在的心理性因素,而是人内在的胸襟气度所体现出独特风神。”艺术家的审美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创作出作品的品位层次和人格境界,其艺术家需要具备高层次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才可以使作品具有文化品位和蕴含意蕴,特别是意象审美,不仅是审美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趋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主要思想支柱和核心内容,意象美不同于知识、性格、气质等,意象审美是一个人的生命整体风貌,在其人生态度、人生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来。对国画的学习正是秉承了中国画注重表达意象的特征,在结合了技法表现之后,不管是表现手法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突出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又具有新意,表现形式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国画的内涵十分丰富,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往往无法独立地对国画进行解析,所以教师在讲解国画的艺术性及其特点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国画所带来的美感的同时,更注重领会画中所带有的画者在绘画过程中表达出的审美情趣,以及画面所用的表现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画中的感情和意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国画的画理知识,如以形传神、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等。以八大山人的《鸟石图》为例,教师在欣赏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画面所表达出的意义,就需要给学生讲述其构图过程中所应用的虚实相生的绘画手法,使用这一手法就是为了更好地化繁为简,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三、研读画论体会精妙
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大量的绘画理论和笔墨技法语言,对中国画的绘画理论特别是古代画论深入理解和学习,如谢赫的《六法论》,荆浩的《六要论》等,教师在示范笔墨技法的同时把围绕该技法的相关画论,加以解读,让学生结合理论来练习技法。笔墨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单纯是技法形式,更是画家对宇宙万物关照方式的具体表达。水、墨通过笔法的带动在宣纸上渗透,绽放了国画的生命力,幻化出复杂多变的笔墨意义和形式。所以,在国画技法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笔法、墨法详尽介绍,让学生理解作画过程中笔墨变化的韵律和节奏感、物象造型的气韵、形神等,更要理解笔墨是审美表象和精神情感的完美融合,体会其中的笔墨趣味和精神意境。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一项长期任务,其教学成效并不可能一蹴而就、揭竿立影。在美术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有意识地渗透审美技巧、审美方法教学,培养学生审美兴趣、审美趣味的同时,还需要結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国画是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有着其的继承方式,它是一种表现美的方法。它不仅使得人的精神生活,在陶冶自身情操的同时还得到的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是一项很长远的工作,是为了更好的去传承和发扬。因此,这就在现有的教学课程中,对学生国画知识的传授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很重要。这也是教学者迎接的又一项挑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