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珊 张博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体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文化的价值越来越突出,而且对大学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章分别从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个性发展三个角度对社会内涵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体育文化对社会内涵的这三个层面的影响,希望通过体育文化建设能够给大学生带去积极的影响,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文化;大学生社会化
高校是人们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是把个体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因此,要想实现社会化,就必须要严抓高等教育。而高等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成分,在其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会从文化、社会结构、个性三个层面分析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多方面的影响。
一、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一般是通过学习,然后模仿,最后强化,这三个过程实现价值的内化的,从而习得社会规范。也就是说社会文化和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价值标准联系在一起的,价值标准会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支持或者反对什么样的态度,对什么样的态度需要作出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价值内化,可以和高校的教育结合在一起。高校的体育文化会影响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接受、传承等,价值内化可以让大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可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一)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随着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高校的体育文化日益丰富。即使很多高校的体育文化的内容不同,方式也存在些许差异,但是这些体育文化的理念是相同的。高校的体育文化为高校创造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氛围,让大学生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体育文化通过自身的多样性把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展现出来:屹立不倒的体育雕塑像我们传递着永垂不朽的体育精神;昂扬的体育口号给了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无形的巨大力量;运动场上的汗水与竞争象征着我们永不言败的骨髓;篮球的默契配合告诉我们合作共赢的理念。高校的体育文化是一双无形的双手,悄悄地改变着整个校园的环境,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保持正确的生活方式,这能够让大学生一直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整个世界。
(二)有助于大學生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很多行为都是随意的,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体育文化也是如此。为了能够顺利地开展体育活动,我们就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对师生的行为加以约束,这就是文化制度范畴的事情,同样也属于社会制度。除此之外,高校的体育文化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体育道德或者体育风俗等。这是所有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这不是正式的社会制度,但是依然具有约束力。遵守就会得到鼓励,违反就会遭到惩罚,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活更加深刻地了解体育文化。有一天进入社会之后,也会自觉遵守社会制度,这样看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如果我们立足于个性发展的视角,就会发现我们形成个性的过程就是社会化。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这个心理特征主要是由我们的个体条件决定的。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活动的主体,高校的体育文化会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
无论什么时候,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因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想要发展自己的个性,那么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前提。搞笑的体育教学,从设施到各种体育活动,都为我们的大学生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身体,让大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为他们塑造一个美的形体,不断提升运动能力。除此之外,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可以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始终对生活充满向往,排除一些消极的情绪。我们有一项调查,一部分人群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另一部分人群是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两者的健康指数具有非常明显的差距,在经常参加运动的大学生中,有大概36%的大学生会经常感受到具有充沛的精力,始终有一颗愉快的心情,而在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中,只有11%左右的人群会感到积极向上。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释放自己的情绪,如何排除自己的内心的情绪,因此會导致很多心理疾病。高校的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非常强的辅导作用。第一,高校的体育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刺激性,而且充满趣味,可以帮助参与者发泄自己的情绪;第二,大学生会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体育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这可以增强学生的抗击打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参考文献
[1]周传志,卢元镇.论体育发展的内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2]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2004(06).
[3]李井平,康建敏,樊炳有.时尚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价值[J].体育与科学,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