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俭 刘金芹
【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应对气候问题,企业越来越重视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和机遇与自身业务相关性的分析。本文通过阐述企业因气候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和机遇,从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财务应对建议。
【关键词】财务活动;气候变化风险;气候变化机遇;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气候变化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分析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改变全球大气成分所引起的气候变化,这种变化是叠加在同期观测到的气候自然变化率之上的。气候变化的典型表现是温室效应,正是温室效应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虽然到底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导致了温室效应很难精确区分,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是主要的对策。
随着各界对气候变化分析和认识的深入,气候变化已经从单一的环境问题转变为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地参与到气候变化的应对中来,将气候变化视为风险防范的同时,企业也正在发现蕴藏于气候变化商业运营中的机遇。
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是被动还是主动,取决于企业认为气候变化是风险还是机遇。《碳信息披露中国报告2010》表明,中国企业对气候变化的认知逐年加深,企业对自身运营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识别的趋势也逐渐提升,一些企业敏锐地觉察到政策與舆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企业将应对气候变化上升至企业战略层面。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多数还是将气候变化当作风险看待,被动应对。
(一)气候变化给企业增加的经营风险
风险是发生财务损失的可能性。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灾难事件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企业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如恶劣天气)、法规风险(如政府实施碳排放限制)、竞争风险(如低碳技术的应用)和信誉风险(如环保责任)等。我们可以将企业因气候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分为三类:
1.法规风险。一般由当前或预期的,国家或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制定的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所引起的风险,包括能源效率标准的提高、实施碳排放权限制、推行能效标准等(如由于碳税的征收使得某些设施丧失盈利能力等)。
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碳减排指标作为软约束指标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企业面对日渐增多的环境气候变化法规、地区间不同的减排要求、碳标签等法规风险必须进行相应的识别及应对。
2.有形风险。气候变化引起的有形风险主要是自然风险,包括:温度和降水量的微小变化,诸如温度上升引起空调费用的增加等;物种分布的改变及地震;干旱或洪水及雪灾;风暴及台风飓风的增加(如风暴对能源运输系统的破坏导致重置和维护成本增加);海平面上升;疾病高发率(如热带流行病的传播导致企业医疗福利费用增加)。
3.其他风险。其他风险是除法规措施及有形变化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如能源及资源匮乏引起的物價变动(如农业企业可能因水枯竭而收成减少,石油供需的矛盾导致企业的能源成本预测和控制的难度加大等);消费者态度及需求变化(如消费者开始偏好低碳产品导致“高碳”产品滞销,影响销售收入的实现);环保责任与声誉风险;生产或供应中断;合同条件的短期调整(如由于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保险企业收取更高的保险费)等。这些风险会因涉及的不同业务而有所差异。
(二)气候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分析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公司在过去二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将气候变化视为机遇而不再是负担。
气候变化机遇是指那些投资于低碳技术的公司或低碳型产品将可能获得的更大的市场份额或开辟新的市场。具体来讲,气候变化机遇也可分为三类:
1.法规机遇。一般由当前或预期的,国家或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制定的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所引起的机遇。包括参与碳排放交易、规范的技术激励机制、高能效设备的研发和更新换代、强制执行的工艺流程或产品标准、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服务等。
2.有形机遇。有形机遇可能来自于微小变化,如较长的生长期,或较大的突发事件等。
3.其他机遇。除法规措施或有形变化以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机遇。包括新产品的改良、产品的潜在需求、企业声誉的提高、新的投资渠道或市场等。
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投资范围很广,包括很多技术和行业。实际上,任何公司,只要能提供可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品和服务,就可以成为气候变化投资的潜在目标。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气候变化风险和气候变化机遇的财务应对
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活动必须将气候变化的影响考虑在内,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企业自身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需求。
(一)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企业财务战略
当前企业多数还是将气候变化视为风险,尤其是将其视为政府的政策要求,企业习惯将环保仅仅看做社会责任,忽略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未来收益,在气候应对方面被动应对。气候变化应该由单纯地满足合规要求,上升至企业战略层面,企业应运用战略眼光进行财务管理。健全的气候变化决策机构和职能部门,是一个企业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实保障。只有建立将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财务目标才能使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及机遇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并获取竞争优势。
(二)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财务管理内容体系
财务管理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二是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主要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风险。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时,应该围绕上述内容进行,具体而言:
1.筹资活动。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气候变化风险,尤其是对气候有显著的敏感性的行业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鼓励和促进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发展等政策优惠,力争获取相关的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支持。为此,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增加企业价值。同时企业应建立充分的极端天气财务预警体系。
2.投资活动。国家对开放新能源的政策优惠,直接或间接通过企业价值链给企业带来机遇。企业应发现并抓住气候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做好投资规划,优化自身的能源投资组合。企業可投资开展高能效设备的研发和更新换代;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可投资研发能效更高的低碳环保产品生产线,或研发生产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多维度低碳产品等。从长远看,低碳投资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应建立低碳投资评价方法体系。在预测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及收益、多未来预期折现选用折现率时均应考虑气候变化对投资评价的影响。
3.营运活动。企业应利用国际和国家减排政策,设立减排目标,制定具体的减排活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利用技术优势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投入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应用气候变化機遇方面,企业可挖掘潜在客户并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提升品牌形象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对产品进行碳足迹盘查和碳标签等。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方面,企业可投保环境责任险以规避极端恶劣气候带来的有形风险,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企业营运成本的增加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制定信用政策及存货经济批量时企业应将环保、气候变化因素、风险控制等内容纳入决策考虑。
4.分配活动。企业在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将收益进行跳着后,对绿色投资者进行分配,同时为企业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同时企业应建立低碳评价分析体系,分别衡量企业、部门、员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定期进行考核并进行有效的奖惩激励。
参考文献
[1] 商道纵横.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2008-2010)[EB/OL]. www.syntao.com
作者简介:刘玉俭(1981.09—),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事业单位会计与环境会计;刘金芹(1978.08—),女,汉族,山东寿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