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廷强
在教学《风的形成》一课时,授课教师先后三次提醒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
第一次是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时,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一分钟时间”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工作;第二次是授课教师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出示实验步骤后,要求学生在“一分钟之内”读完内容;第三次是在实验操作结束,组织学生在班级上交流实验报告单之后,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一分钟时间”来完善各自的实验记录。
我们暂且不考虑这些教学活动本身的合理性,而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些“一分钟教学”,看看这些教学活动背后隐含着的思维,这或许能够对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乃至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尽管那些“一分钟”都只是授课教师的口头语言而已,并没有过多的迹象表明授课教师严格地控制教学时间,但从这些“一分钟”话语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授课教师的时间观念很强,课堂中的每一分钟似乎都被他充分利用起来了。这对于当下高效课堂呼声甚嚣尘上、功利主义思想四处弥漫的教育生态来说,无疑是再恰当不过的生动写照了。
高速度、高产量、高利润的规模化生产移植到教育领域,演变成了快速、大量而又熟练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习得。当分数成为“利润”的代名词,成为“教育GDP”时,学生也成为了流水线上批量加工的产品,教师则成为被输入了某种程序的机器人,教学成了既定程序的严格演绎,教育大生产由此形成,如洪水猛兽,肆无忌惮、锐不可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完成实验方案、读完实验步骤、完善实验记录,只要教师愿意,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何学习活动。
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不仅需要教师的热情,还需要学生的参与;不仅需要教师的理性导引,还需要学生的浓厚兴趣;不仅依赖于教师的精心预设,更离不开学生的精彩生成。忽略了学生的教学就不是教学了。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这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其身心成长规律;二是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要遵循学科特有的知识结构体系,还必须遵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乃至某一学生个体的特有要求。这不仅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在开展一切教学活动时首先遵从的前提条件。
以文章开篇的三个“一分钟教学”为例,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步骤的阅读能否在“一分钟”之内完成,既不取决于教师的预设,也不取决于教师的要求,而取决于学生在教学现场中的具体表现。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步骤的阅读所需用的时间,取决于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等相关要素的熟知程度,取决于学生原有的学习品质、知识经验等学习基础;实验记录的完善,则涉及实验操作的规范与否,实验数据的整理與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的归纳与总结。这些活动的设置都要因人而异,可能“一分钟”恰好完成,也可能“一分钟”绰绰有余,还可能“一分钟”远远不够。就是说,“一分钟”的规定相对于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说,简直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对于教师来说,在完成上述教学活动时,更应当考虑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于那些“一分钟”恰好完成、“一分钟”绰绰有余以及“一分钟”远远不够的各类学生,采取何种恰如其分的教学策略,以照顾到各类甚至是各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不同发展之目的。
上述案例是笔者在观看“一师一优课”优秀课例时发现的。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所谓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仍等同于教师的表演,更多的时候,那些“行云流水”般的顺利,那些“异彩纷呈”的活跃,多源于授课教师课前与学生达成的某种“默契”。我们看看课堂上学生那端端正正而又拘谨的坐姿,想想师生耳目一新却难以令人怦然心动的活动,由此似乎也就明白了其中的玄妙:教师将教学实录当作了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我们喊得最响亮而实践中忘得最彻底的一句口号。
对于我们的教学甚至是教育工作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目光真正地投向学生,实实在在地投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那时,相信绝不会有“一分钟教学”的情形出现。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