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叔亮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逐渐呈现出参与者低龄化、参与人员规模扩大、暴力尺度增加等倾向,经过网络发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批评,对中小学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舆论冲击与社会压力,尤其对涉事学校、教师、学生等相关群体和个人产生了持续而严重的影响。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今天,校园暴力事件无疑是我们必须直面应对的问题。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期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蔓延趋势。但是,仅靠一份文件不可能完全解决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分析校园暴力事件背后的因素,全面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解决之道。
家庭结构的变迁影响青少年教育。自计划生育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城乡家庭的金字塔结构(代际人口逐渐增加)逐渐被打破,“421”家庭结构(祖辈4人、父辈2人、孙辈1人)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结构。新的家庭结构导致全部家庭成员围着一个小孩转,长辈过度溺爱小孩,一些青少年从小养成唯我独尊、无法无天的性格习惯,无法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在心情不愉快、面临复杂事情时往往采取极端的暴力方式解决,动辄以出走、自杀、暴力伤害的方式威胁家长、老师、同学。
生命教育的弱化影响青少年教育。在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严格的区分,通常的做法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生命教育,从而导致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生命教育处于边缘地位。如此便导致了青少年没有接受完整的生命教育,在尊重生命、尊敬他人、和谐共处、友爱至上等方面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至于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面临分歧时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果”的选择。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教育。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如风涌来,金钱观、地位观、物质观呈现出极度的多样化,身处社会之中的青少年自然深受影响,受到不良观念与思想的侵袭。改革開放30多年,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生活的日渐匮乏充斥着当前社会的每个角落,成为转型期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特殊背景,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感、艰巨感与紧迫感。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影响,也极易导致青少年倾向于简单粗暴的问题解决方式。
教育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影响青少年教育。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中,针对青少年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而且大部分条款都是框架性的,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尤其在青少年的惩戒方面,教师缺乏对犯错青少年的惩戒权、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无差别保护以及家长的“护犊”心理在客观上纵容了青少年的暴力行为,犯错的青少年没有得到有效的惩戒和教训,这进一步地扩大了暴力行为的范围,甚至使青少年滑入犯罪的泥潭。
文化发展的不良因素影响青少年教育。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使现代人更多地享受到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但文化发展的不良因素却对青少年教育造成了难以预料的后果。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对青少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为青少年带来学习便利的同时,也把电视、电影、网络中的不良思想观念与行为示范传递给了青少年,虚构的古装武侠剧、反映黑社会的港台电影、带有色情暴力色彩的网游严重冲击着青少年教育。
校园暴力事件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领域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毒草”。笔者以为,遏制日益频发、性质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校与家长应紧密合作,提高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质量,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与不良生活习惯扼杀在摇篮中。其次,学校应全面开展生命教育,区分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不能将二者混同。再次,积极引导青少年辩证对待多元化社会思潮,培养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事件的价值辨别能力。从次,健全未成年人的教育法律法规,制定青少年的教育惩戒制度,赋予学校和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最后,建立电视、电影、网络的分级制度,使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有利的发展环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