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英哲
这是一所“麻雀学校”,却也是一所百年老校。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海寿小学创办于1882年,是目前佛山市规模最小的乡村小学,全校仅有220名学生和14名教师。海寿小学位于西江的一个美丽小岛——海寿岛上。每天,岛外的师生们都要搭乘轮渡往返学校。从2008年开始,海寿小学确立了以“绿色教育”为办学理念的教育战略,立足校本研究,关注全体学生。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海寿小学从一间濒临撤并的学校一跃成为区域内的名校,培养出“全国模范教师”“南粤优秀教师”等先进教育工作者,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绿色教育办学成果日渐丰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绿色教育生命力旺盛。
绿色文化成积淀
“绿色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海寿小学校长张永辉是绿色教育的倡导者和见证者。他介绍,事实上学校从2006年起就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绿色教育之路,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海寿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结合教育综合改革要求,走出一条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绿道”。
什么是绿色教育?在张永辉看来,绿色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教育,它体现了一种和谐、自然、人本、民主的现代教育观。
绿色教育“绿化”的不只是触手可及的花草,更重要的是“绿化”每一个师生的精神世界。海寿小学的师生用自己的双手不断改善学校育人环境,比如学校的围墙上的图画,全部由师生动手来画,有关于孝德的、关于热爱自然的、关于现代文明的,各式各样,尽显育人功能。近年来,海寿小学的退休教师、热心人士等纷纷进入校园,为学生和教师讲述这所百年老校的奋斗历程,使师生受到很大的启发。
今年6月,海寿小学还被南海区文联评为“诗歌学校”。学校就“诗歌学校”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并以此带动海寿岛的文化建设,为海寿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绿色管理聚人心
在绿色教育的背景下,海寿小学构建了绿色管理文化,加大教师团队建设力度,构建绿色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坚忍诚谦”这四字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学校培养出“全国模范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佛山最让人感动教师”“南海好人”“九江道德模范人物”等先进人物。在2016年和2017年南海区南商基金奖教奖学活动中,海寿小学三位教师分别获得“教学能手奖”“师德标兵奖”“有为校长奖”,两位学生获得“有为学生奖”。
在实施绿色管理的过程中,张永辉总结出了三条经验。
1.培育制度文化。张永辉认为,制度文化的建构,首先要从自身建设入手,必须遵循“约束与激励”的原则,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态度与投入,工作的程度与工作量,制定的细则不是“管”而是“导”,不是“罚”而是“奖”,要在各方面取得一个平衡点。因此,学校在形成制度的时候,必须多倾听教师的心声,多从实际出发。例如,海寿小学近年出台的《绩效奖励工资方案》《教师年度考核方案》《家长对教师评价方案》《禁止有偿家教及违规收受家长礼品礼金整治方案及处理办法》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2.培育核心价值观。教师团队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开展教育工作时的行为与职业准则。2008年,海寿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向全体教师提出了“坚忍诚谦”四字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坚持、忍耐、真诚、谦虚。张永辉回忆,由于四周环海,岛上交通不便,学校曾面临撤并,学生人数减少,教师人心涣散,教学设备不完善,网络不通……“正是海寿小学的教师们勇敢面对办学的困境,坚持不懈,用最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与家长,我们才走出了一片天,这与我们当时提出的核心理念息息相关。”
3.创建发展平台。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海寿小学为教师团队搭建了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张永辉介绍,“2016年,学校开设了智能课堂(电子书包)项目,由于项目比较新,需要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实施起来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非常大,按学校的师资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仍然把这个项目扛下来了。”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和南海区教育局电教站的支持下,海寿小学的三位实验教师创出了令人鼓舞的佳绩,获得了十多个奖项,同时该项目还被南海区教育局立项成为研究课题,填补了学校关于信息技术的空白。
绿色课程起支撑
在践行绿色教育中,课程构建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海寿小学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特色项目的内涵,坚持不懈地开展特色课程。今年,海寿小学的特色课程成果方案获得广东省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优秀方案评比二等奖,特色课程成果建设方案和教材参加2017年南海区第三届校本特色课程评审均获一等奖,有力地促进了校本课程支撑绿色教育的实施。
一方面,海寿小学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有所选择地组织人力开发校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培育了陶艺、太空种子种植、篮球、动漫、摄影、舞蹈、合唱等多个特色项目。其中,陶艺校本课程得到了全校学生的欢迎,学校也成为省教育厅陶艺研究中心成员单位,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也曾获得南海区教育局首届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展二等奖。
另一方面,在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让课程的类别更大程度上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例如英语科与信息技术、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与综合实践等,由于校本课程的独特性和趣味性比较浓厚,资源整合后,使得各类课程的架构得到改善,产生新的吸引力,学生更容易接受。
绿色课堂显成效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陣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注课堂是绿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永辉意识到,学校要构建教学模式,让教师有一套可执行的方法去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摒弃以往那种满堂灌的方式,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
1.改进“三四五七”教学模式。2014 年,海寿小学启动了课堂教学深度改革,提出了“三四五七”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师生之间搭建有效的联动,通过在课堂中学生自主和合作来完成,达到课堂的最高效益。“三四五七”自主与合作教学模式,“三”是指整个教学活动的“三个模块”(预习与探究、展示与研讨、测评与反馈);“四”是指整个探究导向的“四种方法”(目标分解法、探究导向法、尝试训练法、自我发现法);“五”是指教学操作的“五样调控”(集体提示调控、教学氛围调控、小组竞赛调控、小组评价调控、层次练习调控、);“七”是指教学过程的“七大环节”(自主预习、小组观摩、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师生评议、层次测评、交流反馈)。endprint
2.构建智能课堂教学模式。为了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海寿小学启动了“智能课堂实验项目”,成为南海区第十三所智能课堂(电子书包)项目的实验学校。在少有经验借鉴的背景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前行,项目操作模式基本确立,项目实验已初见成效。
3.创新小组合作课堂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一直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模式,在实际的操作中,小组合作学习以其灵活的学习形式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小组合作学习讲求效率,需要教师在时间分配、预设与生成、自主探究等方面有系统的设计,因而更适合小班额的学校尝试。从2008年开始,海寿小学在充分吸取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先进经验后,自主开发了一套小组合作的模式,提出以小组为单位,以互相竞赛、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为目的,提倡教师利用小组的优势,在教学设计中融入问题的预设,运用组员的讨论、互补、质疑等落实课堂的有效性。
2017年,海寿小学教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两个区级课题《基于智能课堂模式创建的实践与探究》《基于“绿色教育”理念下校社“四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得到立项并顺利开题。另外,“互联网+”智能课堂模式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并面向全区学校进行展示,收到良好效果。
实施绿色教育以来,海寿小学的教学成绩稳步前进。2017年小升初考试中,海寿小学陈薪宇同学勇夺九江镇全科状元(全镇并列第一名),另共有17人获得单科状元。
绿色活动成品牌
在绿色教育理念的驱动下,海寿小学进行了绿色活动的构建,以学校资源为基础,结合教师特长、学生的爱好及社会资源的投入,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绿色活动项目。区内多所兄弟学校更慕名来参观交流,参观人次达到200多人次,凸显了绿色教育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擦亮了绿色教育品牌,产生了品牌效应。
1.构建体验型活动。海寿小学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展示社区的原生态资源,营造自然和谐的人文氛围;建设乡村少年宫示范点,带动学生进行社区体验活动,以德育教育为主题,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得到提升。
2.开展社团活动。结合师生的爱好特长,学校开设社团活动,让全体学生一起参与各个社团的活动,让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展现自我,收获成功。如太空种子种植能提高科学素养,陶艺制作、合唱、舞蹈、摄影等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动漫制作能提高學生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篮球运动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今年,学校文艺队继续代表九江镇到区参加比赛,获得佳绩。这已经是该校连续四年参加区赛了。
3.丰富项目内容。通过近年的实践和探索,海寿小学积累了大量的活动项目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与做法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上级的肯定,同时也受到了师生、家长的欢迎,大家在项目的建设中出谋献策,不断创新内容,一些项目已经脱颖而出,成为区域内颇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如陶艺制作项目,学生的作品多次在大型活动中展出,形成了普及型项目,实现了人人都能做陶艺作品的良好局面,带动了其他项目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又如学校的艺术教育,短短四年时间里,在镇上已经形成了影响力,多次代表镇到区里参加比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获得成绩的同时,学校艺术队还带动了整个村的艺术文化氛围,家长也参与其中,组成了村级文艺队,大大促进了村居的文化生活,艺术教育也逐渐成为特色品牌。
绿色评价促发展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各项工作的成效必须要有一套评价标准来衡量。海寿小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动态评价,使绿色教育实施得到充分的保障。
1.成立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学校专门聘请教育专家、教育部门领导、学科教研员组成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对学校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把脉,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
2.建立师生绿色评价数据库。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数据库,构建“学分制”,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家庭表现、目标检测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运用绩效奖励手段,动态监测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情况,通过自评、他评、学生评、家长评等方式对教师科学评价,以达到教师工作实绩的最优化。
3.以评价促发展。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和调控机制,定期对学校绿色教育进行阶段检测、阶段研讨和阶段反思,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学校通过修订教师评价制度和绩效奖励方案,引导教师自主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实施教师多元发展策略,引领教师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以适应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需要。
海寿小学选择了一种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通过教育理念、校园文化、构建课程、改进课堂、开展活动、实施评价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使学校充满绿色生命力。可以预见,海寿小学师生共同发展的“绿道”将会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本文图片由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海寿小学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