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蕾
【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行星运动》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
【课标解读】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节课第一课时为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打基础、做铺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
【学情分析】
本地区学生初中二年级学考结束对地理知识没有再涉及,地理知识的遗忘以及初高中地理要求层次的不同,导致学生学习地球运动部分存在不小的难度,在军训期间的问卷调查中这些问题暴露无遗,特别是对经线和经度的认识很不到位,针对这种现状,我采取的措施是:放慢步调,逐步深入,阶梯式推进。
【设计理念】
基于课标和学情的分析,在讲地球运动第一课时时,把令学生感到困惑的“经度”和“经线”渗透进去,加以实践和练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教学过程】
毛泽东有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提出问题: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原因是什么?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日行八万里吗?(引导学生回忆赤道的周长)[]日行八万里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不是任何地方都能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与赤道地区最吻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齐声朗读地球自转的概念。强调自转轴是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读教材13页《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图》,思考:照相机固定不动,恒星恒定不动,为什么会有这些圆形轨迹?很容易得出地球在自转。[]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承转由此看来,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是沿怎样的方向在自转呢?
重点突破[]一、地球的自转方向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侧视图和从南北极点的俯视图,在演示的过程中穿插经线和纬线的知识。在俯视图中,强调经线是以直线的形式呈现,过极点的经线不是同一条经线,它们又是什么关系呢?如果其中一条是20°W,那么另一条是哪条经线?[]观察并掌握地球的自转方向,在侧视图中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点观察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在俯视图中过极点的经线不是同一条经线,两条经线数值上相加是180°,方向相反,所以过极点与20°W相对的是160°E。[]增加对地球自转的感性认识,更直观地观察经线和纬线,回忆唤起初中所学的关于地球仪的知识。
承转[]地球自转经度的变化是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差)的基础,我们一块儿来探究一下。
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學生的表演中,在不断地纠错中逐步得出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
[]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一个学生扮演遥远的恒星、一个学生演示太阳、一个学生演示地球,双臂伸直,双手合十对着遥远的恒星,自转一周代表一个恒星日,对着太阳自转一周(注意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演示太阳日。[]学生活动可以把难以理解的恒星日和太阳日理解透彻,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自转速度
读课本14页《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向学生说明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利用课本上的数据,指出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根据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很容易分析出两者的分布规律,但存在描述上的漏洞,小组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得出答案。[]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结[]带领学生回顾学习的知识。[]完成学案中空白表格的知识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