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摘 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民生新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民生新闻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继续发展,就要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在内容、形式、手段上进行创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关键词】民生新闻;内容;形式;融合
当前,人们对民生新闻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用老百姓的话反映老百姓的事。也就是说,百姓疾苦在民生新闻里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百姓主张在民生新闻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反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融合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交互性更强,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要创新发展,才能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一、民生新闻的产生
目前,新闻业界和学术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综合学者专家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民生新闻,主要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报道主线,以民众的基本诉求为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焦点,以普通民众的视角来表现人生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发掘资源的新闻报道方式。简而言之,民生新闻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大城市报刊的社会新闻作为民生新闻的雏形,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而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推出的《点点工作室》;1999年6月28日,黑龙江卫视推出每天十分钟的《新闻夜航》,也都呈现出了民生新闻的典型特质。 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开播,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故事,节目每天晚上时长为一个小时,被大家认为是开创了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2003年7月28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正式开播,这档反映百姓冷暖,讲述寻常巷陌新闻的节目,创造了安徽黄金时间段新闻节目的收视奇迹。笔者所在的安徽淮南电视台,也于2005年开播了民生新闻栏目《今晚800》,栏目开播至今,收视率居高不下,年年排在淮南市新闻节目收视率的首位。
二、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的前提:内容上不断创新和提升
民生新闻之所以长盛不衰,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它的报道内容具有平民化的特质。随着民生新闻的不断发展,现如今,这种特质也有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现如今的民生新闻栏目,在内容的选择上,首先都会选择地域化、本土化等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新闻事件,将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家庭、社区、街道,在采访的时候特别注重生活化、细节化、情感化;并且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提供帮助,这种变化使得其能继续吸引当地观众眼球,受到百姓的青睐。
其次,民生新闻工作是一项“常干常新”的事业,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民生新闻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采制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作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因此,民生新闻工作者在报道内容上,要提供高人一筹的分析和观点,要注重策划和选题,注重表达上的精简活泼;在报道数量、篇幅、时长上做“减法”,在报道内容上做“加法”。记者在采写民生新闻时,要注重现场描写,充分利用同期声、现场画面增强表现力,使新闻报道生动、鲜活、感人。让受众“看得见”、“听得进”、“跟得上”。多讲管用的短话,多讲淳朴的实话,多讲富有活力的话,以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文风,增强宣传效果。
再次,民生新闻的内容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找民众关注的“亮点”进行报道。淮南市电视台《今晚800》栏目组一位记者,参加了一场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会议的内容多是工作安排,且较书面化,不容易理解,如果简单地把会议议程罗列出来,收视效果会很差。记者在仔细看完会议材料后注意到,当天会议众多工作安排中有一条:“我市将着手建立普通门诊统筹制度”,经过了解,到年底,淮南市城镇居民看普通门诊也可以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于是他将这一亮点提出来,写了《年内,看普通门诊也可报销啦》的报道。把会议中群众关心的问题拎出来,让观众喜欢看,看得懂,既增强时政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也凸显了民生新闻的独特魅力。此外,在采写新闻时,还要注意把人文知识、传统习俗、民俗文化等融入其中,这样使观众在观赏的同时,也得到了知识的补充和视野的开拓,既提高受众的文化素质,也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增加知识积累,兢兢业业地钻研新闻业务,以提高民生新闻的 “含金量”。
三、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的基础:摆正姿态接地气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地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民生新闻就是要客观记录百姓的衣食住行,要真实反映群众的冷暖安危。如果报道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久而久之,就会脱离群众,离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远,难以反映群众的呼声;写出来的新闻稿件不是言之无物,就是主观意识强,枯燥乏味,令人反感。我们要把镜头多对准群众,迈进乡村、工地、农家,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他们对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向往。
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会使节目更好看更感人。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淮南电视台《今晚800》栏目持续开展了“记者走基层”活动,目前已经进行到第十一轮。活动中,记者们走进环卫部门,利用一个星期时间,与一线环卫工人同吃同住,当街清扫马路,体验和感受环卫工人的工作、生活情况;栏目主播变成了城管部门的“文明劝导员”,与那些真正的劝导员们一起工作,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记得笔者选择的是到一所偏远的学校去体验生活。尽管来到学校之前,笔者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然而在到达这所学校之后,笔者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学校有两排房子,最好的一排平房留给孩子们当作教室,而另一排破旧的瓦房,则是老师生活办公的地方。在校学生68名,其中95%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学校从1971年建校以来,连一个篮球都没有,一共也只有20本图书……为了把学校的状况、把老师的生活情感经历、把留守儿童的愿望需求以及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难点体现出来,笔者和学校的老师同吃同住,和留守儿童一起学习聊天做游戏,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促膝谈心。笔者采写的走基层体验日记《最美丽的农村女教师》《阳光的留守儿童》《前瓦小学的变迁》在淮南市电视台连续播出时,受到了观众的称赞,很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看到节目后,纷纷捐款捐物,目前这所学校的面貌已经得到改善。从这一件小事中不难看出:记者只有真正“弯下腰”,“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了解体会基层民意,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创作出百姓爱看的优秀作品。endprint
四、民生新闻创新发展手段:利用新媒体优势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新媒体以传播迅速、受众广泛等特点迅速崛起,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同时,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大都有固定的播出时间段,从新闻发生到制作播出,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新闻播出时,一些受众早已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了解了这一新闻事件,因而降低了其对受众的吸引力。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及时性不足,互动性欠缺,受众吸引力趋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生新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民生新闻要生存发展,必须要不断创新。那么,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实现融合发展。新媒体传播及时性优势明显,但传统媒体的专业能力、公信力、权威性都是新媒体不能比拟的。因此,要加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力度,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改造新闻产品形态,使传统媒体优势资源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上发挥作用,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民生新闻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推进融合发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新闻与评论的作用,发挥舆论引导功能,抢占新媒体阵地。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公正性,在新闻报道中,要多种观点多元展示,与新媒体同步互动。二是立足现有采编人员,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现如今,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传统媒体民生新聞创新发展的瓶颈。因此,传统媒体要把现有的编辑记者培养成懂新媒体的人才,特别是培养成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以淮南电视台《今晚800》栏目为例,早在四年前,就开始逐步把采编人员分期分批送到外地培训,并通过建立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实现有效融合,以达到拓展受众,增大覆盖范围,增强节目影响力的目的。三是加强民生新闻与新媒体的互动,线上线下同步传播,网络整合推进,媒体和大众随时可进行双向交流且能够参与信息共享。这样不但可以把民生新闻的深度意识及价值理念,带到新媒体的创意和制作当中,还可以扩大影响力,增加受众的信任度。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兴起,传播模式正趋向多元化,这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在内容、形式、手段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苟伯泓.浅谈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途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
[2]高源,田凤.地方媒体民生新闻的创新[J].中国地市报人,2013(04).
[3]高飞.民生新闻要求变创新谋发展[J].今传媒,2015(12).
[4]董德军.浅谈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新闻传播,2014(01).
(作者:淮南市电视台《今晚800》栏目记者)
责编:姚少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