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 东
他用海报拯救电影
□浦 东
电影圈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张好海报价值2000万票房。作为中国第一位走上戛纳红毯的平面设计师,黄海被称为将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拉向国际水平的第一人。
时间回到1999年,黄海绝对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跟电影沾上边。那时,刚从厦门大学设计系毕业的他,选择了与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在电视台做社会新闻,“当时我觉得设计师不被尊重,所以宁可把专业放在心里。”那段职业生涯拓宽了黄海对社会认知的广度。
工作三年后,黄海想去外面看看,听说北京有家叫奥美的公司,被称作广告界的黄埔军校。黄海来到北京,幸运地进了奥美公司。奥美公司的高强度工作并没有让黄海感觉丝毫疲惫,年轻气盛的他如饥似渴,在这个全新的职业里汲取养分,为设计打开了更广阔的创意视野。
2007年,积攒了五年经验的黄海辞职,到远山文化做美术总监,这是中国第一家把“电影海报设计”作为专业来操作的广告公司。黄海接到的第一个设计任务就是为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设计电影海报。
众所周知,姜文的口味很刁,对艺术十分挑剔。黄海做了几百张都没通过,但他并没有气馁。和姜文沟通的过程中,黄海慢慢找回了自己要坚守的东西。他想起了小时候跟在中国美术学院教书的舅舅学国画的经历,直到现在,也会在闲暇时练练毛笔字,主要是为了感受一下它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在他看来,中国审美不单单是水墨画、毛笔字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思维和意境。
最后,黄海做了一张“中国风”的海报,大红的底色,中间是盘着头发、穿着宽腿裤、光着脚往前迈步的周韵,画面简单粗犷,又不失艺术美感。这张海报让姜文一眼相中,最终成了电影的戛纳版国际海报。他陆续又为《太阳照常升起》设计了另外几款海报,惊艳众人。之后,姜文拍摄《让子弹飞》,再度找黄海合作。新闻让黄海接得上地气,广告让他玩得了商业,而对剧本的潜心研究则让他总能一针见血地表达出影片的本质。等到《让子弹飞》推出时,黄海提出“羽毛和子弹”的方案,画面同样非常简单,简单到只剩下意念,一片羽毛,托起一颗子弹,一拿出来就通过了。
黄海把设计海报形容为做减法,刨去边角料,挖出电影的内核。但为了更好地做减法,他就得在前期工作上做很多加法,花很多时间研究剧本,和导演沟通,甚至去片场感受拍摄过程。
导演张艾嘉拍完《念念》,找到黄海设计海报。《念念》讲述了一个亲人分离和成长的故事,是设计师最怕碰到的类型,因为它要讲的是一种感觉,很难用商业元素表达。张艾嘉和黄海沟通时,也不说戏,只说自己的感觉和拍片的初衷,表达出父母情感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黄海喜欢这种沟通的过程,他认为,海报是电影的一个物料,而所有物料最后都会进入到导演自己的系统里,所以必须先了解导演。
一个月内,黄海看剧本、剧照,琢磨张艾嘉的心思,最后设计出了两张海报。张艾嘉看到成品后说:“这超乎了我的想象。”最后,她选择了其中一张:女主角坐在天台上抬头看,天空被描绘成了海底世界,一条美人鱼从空中游过。电影中的女主角从小听妈妈讲美人鱼的故事,那个天空就是她儿时的想象。
2012年,在电视、广告和电影领域积攒了十三年经验的黄海,自立门户,创立了北京竹也文化传播。
他设计的电影海报总让人眼前一亮,受到国内外无数粉丝追捧,但是黄海为人十分低调,只用实力和作品说话,自称是“为电影做嫁衣的人”。
黄海的电影海报设计里,浓郁的中国风和水墨技法贯穿始终。无论古代的、现代的,故事片、武侠片,竟然都能做到设计艺术与电影内涵的完美统一。黄海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中国的电影海报设计。《功夫》珍藏版海报,画面上周星驰托掌而立,背后似乎有一双巨大的蝴蝶翅膀。手法、技术上都是好莱坞的,但思维却很东方,运用了古代宫廷建筑里的对称思维。《捉妖记》国际版海报
上,可爱的胡巴不见了,仅仅放出一只妖怪的眼睛,人妖大小对比立显,东方奇幻的玄妙立竿见影,在国外狠狠地火了一把。更有日本片方请他设计动画《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中国版海报,把中国四大名著和哆啦A梦糅合到一起,萌翻了一大片观众。
黄海
尽管黄海经手的四十多部电影海报设计,每一次都成功地将电影的整体概念与气质,转化成独特的视觉语言,也获得了不同合作方的认可,但是要论知名度,《黄金时代》的系列海报绝对是头牌。
导演许鞍华给黄海的印象是豪情,她喜欢讲述大时代、大背景和大故事。许鞍华给黄海设计的定位支点是自由,然后还有一些延伸出可以表达自由的元素,比如摇滚、西藏、辽阔天地、水墨、萧红书中的几句话等。
看完《黄金时代》样片后,黄海就下定决心,要把海报做得文艺到死,充分展现自己的美学“私心”。在他心中,萧红的力量在于淡然,“她处在那样一个乱世中,但是文字成为了她的能量,在文字的世界里她纯粹而又强大地屹立着。”所以国内版海报他用一片泼墨象征着乱世,而萧红静静地站在纯白的纸上,那种坚定的安静非常有冲击力。美国版的海报主体是半支钢笔,笔尖的镂空则是萧红的剪影,寒梅傲立,看来简单到近乎萧条的废铁般的人生,灵魂却丰裕如黄金万贯,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文人,在炮火和磨难中拼出的一抹金色。法国版的海报糅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女人的萧索,文人的倔强,两种极致的矛盾放在一起,变成了浪漫的组合……
这五张海报花了黄海整整半年时间,许鞍华看后,说了一个“好”字,便再无修改。电影上映前,《黄金时代》海报占领了北京各大地铁站,极具东方色彩和现代美学特色的海报在微博、微信上被转载了几百万次。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来中国原创设计的海报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不管电影行业如何浮躁,黄海始终把电影海报的设计当成一门匠心活,急不得,也马虎不得,他有自己设计的时间标准和美学标准,他设计的时间周期是最长的,却也是将商业和艺术结合得最完美的海报设计师。当他拿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的海报设计任务时,“国之匠心”的精神引起他深深的共鸣。他将匠心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为这部电影设计了六幅海报图,明代“锡红水仙花纹图盘”、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明代“自在观音像”、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这六幅图看似简单,实则大有乾坤,每一幅图的裂缝处,都有一个小小的修复师正在潜心工作,完美呼应了海报文案“择一事·终一生”“大历史·小工匠”。如此创意和构思,让观众拍手称快,一经发布就成为朋友圈刷屏和珍藏的爆款图。
黄海低调前行,却高调地把中国电影海报推向世界,他的作品几乎占据了中国电影海报业的半壁江山。虽然身在名利场,得到了国际认可,媒体邀约不断,他却不争不抢,推掉了一切和创作无关的事。他对日本的海报设计非常感兴趣:“他们把我们最好的东西学去,然后做成了代表东方的艺术。日本也是个商业社会,但它的美学成了商业社会不可分割的部分。怎样把美学变成最核心的价值,如何在原有的民族特色上创新,这是我们应该学的。”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