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阐述了樊家夭小流域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结合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实践证明,山丘区只有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樊家夭;小流域 ;水土保持;生态;农业
1、 概况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素有“三山五丘二分川”之称。樊家夭小流域位于蛮汉山脉中部,距离和林格尔县城关镇15公里,209国道穿越大部,交通便利。流域内农民经营着传统农牧业,靠天吃饭,收入低而不稳,脱贫步伐缓慢。流域总面积31.18km2,水土流失面积达29.09km2,占总面积的93.3%。流域内平均侵蚀模数达 4830t/a.km2,其土壤侵蚀形式主要有水蚀和风蚀,属于中强度侵蚀区,年降雨量为417.5mm,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农民以种植业为主,2005年粮食总产量569.6t,人均占有粮食462kg,人均纯收入仅377元。
2、 制约流域经济发展因素
2.1 立地條件差,水土流失严重。
流域内坡度大部分在15°—25°之间,土质大部为粉质壤土,保水性能差,土壤含水量仅为1.9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减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再加上十年九旱,汛期还时常暴发山洪灾害,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2 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促使流域经济恶化
该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2005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5%,牧业以农户的分散饲养为主,副业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粮经饲的种植比例为1:0.039:0.041。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粗放式生产,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最终导致人们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3、特色生态农业功能分区
樊家夭小流域在建设特色生态农业中,按照不同性质和功能,重点划分为水土保持自然园、观光农业园、教育农业园三大类,结合园内的生态型水产业、生态型畜牧业、生态型林业、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型农业旅游业五大产业,形成流域小循环多层次交叉的系统循环经济格局。依托水土保持工程,最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小流域永续发展的理念,把治理水土、改善生态、美化自然、造就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促进各业共兴共起。
4、 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特色型农业模式的主要内容
4.1 建设山、水、田、林、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御系统。
樊家夭小流域从规划初期,就高标准、高起点、高定位,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及土壤适应性,实行条块结合的治理模式。集中建设面积10%的旱涝保收田,然后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林草治理,10年来,共建设淤地坝15座,谷坊161座,营造水保防护林568hm2,果木林39 hm2,经济林181 hm2,种植苜蓿草272 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97 hm2,平均侵蚀模数下降为687 t/a.km2,蓄水效率达43.3%。由于地表水工程拦蓄能力的加强,土壤肥力明显改善,植被大幅度提高,更加有利于作物生长,同时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
4.2 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的综合开发模式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为切入点,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小流域的现代农业。樊家夭小流域从规划上就充分发挥和林格尔县的区位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立体提升价值,建立了“以科技为先导、产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生态为目标”的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水保生态综合治理小流域。突出“和”文化,打造和林格尔县水土保持小流域发展新地标。充分挖掘“草原第一都”和盛乐古文化传承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新思路,找出新创意,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以“文化之魂·旅游之形”打造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4.2.1 发展特色种养殖
流域内现已完成设施蔬菜1000亩,建设温室大棚282栋,种植面积330亩,温室大棚果蔬种植种类广泛,蔬菜有黄瓜、西红柿、香瓜、蘑菇、茄子等28种蔬菜;水果类有草莓、火龙果、樱桃、山楂、油桃等17个品种。已建成驴、羊、猪、鸡现代化养殖中心70亩,养殖各类大小畜5950头只;修整水面布局,利用淤地坝进行水产养殖,投入50万尾鱼苗,建成50亩生态垂钓区;整治河堤、新修石拱桥3座;新修水闸7座及相配套的观光凉亭;建设商务会所5600m2。依托首府呼和浩特市及快速发展的和林格尔新区建设,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浏览、品尝、体验,形成了独特的观光农业。
4.2.2 生态农业旅游
樊家夭水土保持小流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也促进了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由于该区距呼和浩特市仅65公里,节假日市民即使采用简单的交通工具也可以体会休闲与快乐。经过几年的园中园建设,观光者能充分体验到“回归自然、健康为本”的感受,春季的杏花节、夏季的草莓节、秋季的火龙果节,再加上流域内种植的红的似火的高粱、黄的似锦的油菜花、蓝的似缎的胡麻花,丰富了生态区的生机与活力,吸引呼和浩特市及周边的观光者参与到生态建设园的生产生活中,增强了农耕与民俗的体验。
4.2.3 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樊家夭小流域在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特色生态农业工程的同时,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小流域的绿化覆盖率,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山川秀美的原生态环境再一次展现。流域经济发展丰富了市场供应,提高了当地土特农产品的商品率和价格竞争力,创造了农村剩余劳力180多个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39个村庄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流域区户均增收2.2万元,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小流域范围内粮经比由原来的1:9变为现在的3:7。人们在享受水土保持人工改造治理成果的同时,也成为了典型的水利科普示范基地,对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特色农业起到了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5、结语
实践证明,在水土流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是山丘区经济发展的优化选择,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又可以优化现代旱作农业结构,为山区经济发展谋求一条新路,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作者简介:胡连峰(1971— ),女,蒙古族,水利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