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杰
[摘 要] 近年,随着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资助育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学生公益类社团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很大的作用。大学生公益社团可以通过明确社团宗旨,落实社团基本工作,完善社团内部机制,以更好地实现资助育人工作。
[关 键 词] 公益社团;高校;资助育人;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288-01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视野与交际,培养广泛的爱好兴趣,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实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着综合开放、学生自主的方向发展,大学生社团也逐渐在大学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而大学中的公益类社团更可以说是大学生社团中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类,本文着重探讨高校公益类社团的资助育人活动。
一、资助育人工作在高校的开展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领域的综合性改革深化开展,各高校在学生资助方面越来越重视将“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即注重物质经济上资助的同时,又注重资助过程中的教育,而这其中,高校大学生社团,尤其公益类学生社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就资助育人工作而言,尚存在一些问题:(1)对经济困难的认定和鉴别不完善,客观导致了资助工作的不公正,对学生成长反而起了反作用。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困难的学生优先使用了名额,这其中未必都是公平问题,但涉及评鉴制度和过程的疏漏,比如没有充分考虑收入与支出的比例,没有考虑到突发情况等。这要求困难学生的资助评定工作向着更加完善合理的方向发展。(2)一些学生对资助工作有心理上的负担,一方面资助育人工作对受资助学生的隐私保护重视不够,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受资助这件事上不自觉地具有自卑感。这就要求资助工作充分考虑学生的隐私与人格尊严,同时关心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3)资助工作仍旧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除了接受助学金、激励性奖学金之外,很少有反馈资助的实践平台,受助学生缺少通过行动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机会,停留在被动接受资助的层面上,资助育人效果大打折扣。這就要求资助工作要与育人工作有机融合,充分完善资助评鉴机制,关注受助学生心理发展,搭建感恩反馈实践平台,努力促进资助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高校公益类社团对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高校公益类社团与资助育人
目前高校中与资助育人相关的公益类社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等,依托高校成立的基金性质的公益社团组织;第二类是由高校学生工作等部门直接领导或者牵头组建的公益社团组织,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助学活动及感恩教育等;第三类是由经济困难学生自发组织的公益社团组织,开展学生的资助、互助及感恩回馈社会的活动,如一些学校的勤工俭学社、爱心服务社等。
通过上述公益类社团,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缓解或者避免。首先,公益类社团的出现使受助学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和帮助,能够避免受助学生出现自卑等情绪,并通过更加丰富的社会活动重新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公益类社团的出现增加了受助学生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能够通过广阔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提升了资助育人的效果。最后,公益类社团给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原来工作中的缺陷与漏洞,使学生资助工作更加公平,落到实处。
三、公益类社团开展资助育人的途径
1.要明确公益类社团服务资助育人的宗旨,要以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互助桥梁,提供社交平台,以重新树立起自信心为主要目标,着力塑造自身社团的核心文化,集中精力做好1~2个代表自身社团的品牌项目,然后再逐渐扩大规模,必要时可以与社会资源相配合,比如我院的“一滴水”交通协管、“血脉相髓”爱心献血活动等。
2.要将公益类社团的资助互助、回馈社会等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学生社团应该尽可能少地受到其他方面压力的影响,坚持独立自主为受助学生服务,真正倾听受助学生心声,了解受助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社团自身也要强化务实功能,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使学生受到教育,自发地开展回报社会的活动,避免浪费各种资源做无用功的现象。
3.要通过宣传增强公益类社团的知名度。公益类社团除了在内部打造社团文化之外,同时也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将社团文化宣传出去。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宣传,也可以筹办社团的杂志、报纸等,同时还可以设计社团的旗帜、徽章、口号等,借此让更多的资助方与经济困难学生能认识了解社团,参与社团活动,提升社团影响力,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好公益类社团的资助育人
作用。
4.要完善公益类社团的运行机制,使社团积极健康地发展。充分激发社团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对社团内部各项选拔、考核、评鉴,以及资助资金的流动与管理等重大事项要公开公正,有章可循,并自觉接受受助学生、资助方、学校管理部门等多方广泛监督。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可量化、可比较的考察,让资助育人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邓果果,王凡.高校自主育人成效宣传方案初探:以广东某高校社会公益类奖助学金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
[2]王梦婷.高校公益类社团发展研究:以渤海大学为例[J].商业经济,2013(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