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斌,刘璐瑶
[摘 要] 随着进入大众化、普及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针对毕业生的教育质量评价往往过多关注就业率这一指标。就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情况、工作能力与水平以及之后的职业发展,对建立人才质量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深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和改革,促进毕业生工作积极开展,更好地改进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毕业生;跟踪调查;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222-02
一、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家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工作非常重视。从乔志宏、张凯发表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中,可以大致了解到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详细信息。从毕业生的录用通知、月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不是很乐观。虽然国内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有关教学过程的研究与探讨也已经比较深入,但针对毕业生的教育质量评价往往过多关注就业率这一项指标。事实上,毕业生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单位后,他们的工作岗位情况、工作能力水平及之后的职业发展,同样是检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些因素更应该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
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高校对学生培养应该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出“有就业能力、有就业需求、有工作水平”的高校毕业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有力依据。然而,实际上很多高校并没有成熟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调查体系。因此,基于毕业生跟踪调查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制订与改革提供了参考,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追踪与调查主要通过邮件、调查问卷等形式展开,以便于了解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以及毕业生岗位变动情况、能力水平以及发展空间等情况。这样的调查方式存在以下几项缺点:回收信息不系统,受调查对象不重视、不积极配合,调研结果不全面、不权威等问题。
因此,构建一个专业覆盖面广泛、调查内容有针对性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体系势在必行。此项研究将对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改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创新与特色
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毕业生跟踪调查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等手段,综合多种新方法,开展多方位的调查活动,其中包括:
1.在线问卷
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在线调查。
2.实际走访
利用就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习单位等重点就业单位,委派调查人员到毕业生实际工作岗位和用人单位环境、领导、同事进行实地调查。
3.电话访谈
针对就业单位校友进行电话访谈,通过与校友的良好沟通充分了解就业单位的需求和新到岗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
4.招聘会访谈
利用专场招聘会、大型招聘会、毕业生纪念照相等活动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式调查。
5.聊天工具信息采集
利用QQ、飞信、微信等众多网络聊天工具和微博常用网络平台,采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情况的评价和建议。
(二)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查
毕业生的调查内容侧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包括专业课程设置匹配程度、职业期待匹配程度、就业状况满意度、收入、跳槽、失业、学校满意度等方面。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侧重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素质能力、岗位胜任度以及实际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建议等方面。
三、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研究成果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1~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主要通过在线问卷、实际走访、电话访谈、招聘会访谈和聊天工具信息采集等方式进行调查。
采用在线问卷方式的调查对象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1~2016届毕业生。采用了在线调查问卷的方式,轻而易举地避免了传统分发调查问卷时会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被调查人在填写问卷时方便、快捷。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传递,加快了调查问卷的流动和传播速度。这种新媒体调查途径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也更容易被畢业生接受和认可。在线问卷的回收情况如下表。
采用实际走访、招聘会访谈方式进行调查的调查对象,除了往届毕业生之外,还包括了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领导、同事等相关人员。实际走访即调查人员到就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习单位等重点就业单位,既针对毕业生实际工作岗位展开具体调查,也针对用人单位环境、领导和同事进行实地调查。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环境,从其中获取更多的毕业生所要达到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有利于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究和进一步更深层次内涵的挖掘。招聘会是获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关信息第一手资料的现场。在招聘会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共识,此时进行的访谈式调查能获得丰富的调查资料,了解到当下最新、最热点的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流向。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对象的方式进行电话访谈。毕业生群体数量巨大,实现一对一电话具体交流是耗时耗力并且难以完全实现的事情。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实用性强、适应面广且准确性高。本次调查除了传统的改良版问卷式调查、访谈式调查之外,还添加了QQ、微信、飞信、微博等新媒体调查方式。通过新媒体方式进行调研时,调查人员只采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涉及毕业生就业的具体问题。
(二)调查情况介绍
1.毕业生就业流向
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占总人数的88.19%。其中,北京市占76.21%,其他城市占11.98%。在农村和山区等地区就业的学生较少,只占0.78%。
对2011~2016年的毕业生进行比较,在普通乡镇以及农村、边疆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呈大幅度增长。这说明,学院毕业生的工作区域逐步向乡镇、山区以及边疆地区等地方发展,表明了近几年学院在大力响应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政策工作等方面的成果显著。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我院毕业生主要在民营(私营)企业工作,占48.12%;在外资企业(含中外合资企业)占27.59%;在事业单位(含教育单位)占11.27%;国有企业占8.97%;党政机关占4.05%。
2.毕业生求职期待
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岗位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薪酬待遇以
及专业对口程度,与本学院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倡导的求职理念不同,与根据单位的发展前景及个人发展空间等的求职期待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茫然、不知所措,对工作挑挑拣拣,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3.毕业生职业变动情况
调查显示,68.92%的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职位。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工作后,对第一份工作的坚持程度比较持久,不轻易变动。所以,第一份对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
4.用人单位情况
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谈话调查后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专业素质要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格,许多用人单位更加注重的是求职者身上所具备的人文素质和工作后的可塑性。
(三)人才质量体系的指标构建
综合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方面的多方调查结果,本次研究构建了学生培养的人才质量体系的指标构建。进一步丰富了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方面的多元化发展,让他们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分别从思想道德、工作纪律、团队合作、可塑能力以及专业能力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构建。
1.思想道德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2.工作纪律
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工作的安排,具有大局观;工作细心,认真,负责;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3.团队合作
具有与他人协作、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时间观念,守时;有一定的变通性,能处理突发事件。
4.可塑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强;能自主学习,自我提高;有清晰表达自我思维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5.专业能力
有娴熟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应用的系统性、条理性;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高校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高校与企业联系,建立长期信息网络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拉近了高校与企业的距离,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企业与高校对学生的要求不尽相同。为了使毕业生在毕业之际更好地谋求合适的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与建设的过程中,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与沟通的网络,做到与企业实时交流,更好地为高校、学生搭建企业的用人信息平台。
(二)创新教学内容,紧跟市场方向
经过调查小组对用人单位的实地考察、专人走访之后,意识到必须将人文因素的培养融入学生專业课教育建设中这样做的目的是:(1)了解市场动态,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将市场与区域的发展前沿相结合,深刻融入课程改革中,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的内容和构架;(2)围绕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构建市场适应性强的新型课程体系。
(三)加强就业指导,正确认识自我
根据对用人单位调查的反馈信息,我院将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加就业指导课程课时数,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从多个角度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在与用人单位的深入交流后,多家企业表示愿意与学院达成校企合作的共识。在本科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后的一环,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以致用,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