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梅春,肖竺
[摘 要] 学习是一种终身进行时的状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然而有部分高职生存在厌学的问题,这与大学阶段知识积累和快速提升的特点,与文化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相违背的。拟结合时代特色和高职生自身特点,分析其厌学原因,提出解决策略,为高职教育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 键 词] 高职;大学生;厌学;成因;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16-02
一、厌学问题的研究是实现优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高职生厌学在思想上表现为理想信念的淡漠丧失,缺乏人生目标与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匠人精神;生活上表现为懒惰闲散,不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学习上表现为态度不端正,抄袭他人作业,考试舞弊,时常迟到、旷课、逃学甚至辍学,恋爱或兼职与学习并重的错位意识等。
大学阶段是人才学习准备期的高级阶段,是向创造期飞跃的前夜。然而在高职校园里部分大学生厌学却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在当今任何行业都在往智能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大有取代人类趋势的危机形势下,厌学问题困扰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和解决这一“顽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生厌学成因分析
厭学问题是一系列社会、学校、家庭等系统、复杂因素作用在高职生心理上的综合反映,导致厌学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在网络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高职生不是生活在社会的真空,部分学生受“淡化理想”“拒绝崇高”“告别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让“钱途”毁了“前途”,认为金钱至上,学不学无关紧要;文凭第一,认为文凭是找份好工作的敲门砖,学不学到知识是次要;恋爱至上,摆错恋爱与学业的主次位置关系;社会工作经验优先,把干“工作”当主业,学专业当副业,不爱学习爱做与专业不相匹配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同时高职生的“弱势文凭”导致高就业率、低薪酬、低社会认可度、高离职率的尴尬局面。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相比本科院校被误认为居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末端”位置,严重影响着师生对学校自信形成认同,不利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规律和原则的执行。
1.入学教育的时效性低
高职院校的生源由单招生、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和高职对口生组成。其中经历过普通高考的毕业生质量相比算最好的,但他们的总体高考成绩与同龄人比较还是较差的。尽管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内容有学校历史、规章制度、专业前景、发展方向、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等,但忽视学生高考挫折感的排解和自信心的重塑,使其迟迟不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学”的困难导致渐渐厌学。
2.教学改革未能与时俱进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仍套用学术型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学术论文、科研能力列为评定的核心指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专任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专业设置滞后,部分教学内容老套过时,理论性强内容艰深,实操性弱,导致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无暇研究高职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习的兴奋度,教与学缺乏沟通,久而久之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素质低下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思想、目标是通过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得以传递和实现的,教学是师生对学校自信形成认同而使其得以传承和弘扬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缺乏职业道德,个人成就感不强,“教”的懈怠将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4.学校管理存在缺陷,学风、考风差
高职教育虽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较之于有上百年发展历史的高等教育而言,高职院校缺乏扎实的根基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教育功利性凸显,大学自由精神、独立精神、批判精神缺失。
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松懈或死板,学风不浓厚,考题难度偏低,考前突击就可轻松过关;少数老师责任心不强,阅卷时心慈手软给感情分、随意分,挂科淘汰率极低,对学生形成不了压力,也就激发不了学习动力。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习习惯差和不良行为产生
中学时代缺乏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导致文化基础差;加之进入大学一旦失去外界压力后,目标模糊、放纵自己,造成学业危机,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心理。
2.学习目标短期化和动机层次不高
部分学生就读高职院校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或出于应付父母意愿的要求,故没有树立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忽略理论课学习,追求实用主义,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时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缺乏锲而不舍、攻克难关的学习动力。
3.心理上的挫败感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有的高职生入学前对大学的环境、教学、文化生活和大学生的角色等方面做了超现实的理想版设计,入学后不能很快适应真实版的大学生活,接受不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事实,在人际交往、恋爱和各种竞争等方面受挫后,心理落差感陡然升起,自甘堕落平庸,学习兴趣随之大减。
(四)家庭方面的原因
数据显示,我国有53%的农家子弟就读高职院校,其中不乏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他们在成长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叛逆心理严重。父母自身素质、文化程度、价值取向、教育观念和评价的失误、终身学习原动力不足、“陪伴”成长教育观的缺失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目的、动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看法。
三、厌学现象的对策探讨
(一)社会方面
引导大众传媒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让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发挥正能量,营造一种良好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避免因恐惧就业而产生厌学现象。
(二)学校方面
高职院校树立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地方区域和行业背景特色意识,把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多元发展作为创新发展方向的“定海神针”,精准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数据化科学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做强“土特产”。
1.从教育入手
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强化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高职教育的兴趣,严格考核规章制度的落实。在平时学生管理工作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及时发现并解决错误思想倾向和种种心理困惑,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对待每一位厌学的高职生,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异”的原则对症下药,启发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提升高职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推进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态度。针对厌学问题,开展以“完成学业、学会就业、体会创业”为主题的专家讲座和以“学业、就业、创业”优秀毕业生事迹活动教育影响激励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构建学习的精神家園。
2.从管理入手
(1)教书与育人同步,增强人文科学知识学习
大力推进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的改革与转型。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深化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拓展从学校“主阵地”到校企“双课堂”和“互联网+”的课堂空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健全学生个性发展、企业多元参与的校企协同育人和分层分类培养机制,走关注学生就业到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道路,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适当增加人文、艺术和美知识的学习,使科学、人文、艺术和美相融合,达到锻炼心智,美化心灵,提高能力,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
(2)抓好学风、考风和奖惩工作
考风直接影响学风,系统、科学、全面的学生评价量化标准有利于营造“比学赶超”的学风,将其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做好学习标兵的引领工作。同时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在学风、考风建设中的辐射示范作用,体会学习光荣,感到学有奔头,形成人人向上的态势。
(三)学生方面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不愿学和不会学,根治关键在于“厌”,从入校就开展的自信心重塑、自控和耐挫能力增强、学习心理和方法的教育,变“厌”为“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不会学为学得巧。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专任教师是改变学生厌学问题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大格局的力量,利用学习榜样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与学生的心灵成长同步,与高职教育的创新同步,与社会发展的形势同步。
(四)家长方面
教育最大的影响来自家庭,家庭是高职生天然的第一任乃至终身的教育课堂,家长则是高职生天然的乃至终身的第一任和终身老师。
1.相信榜样力量和鼓励教育的成效
家长给孩子创造宽松平等的成长环境,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适当将其放大,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走出厌学的误区。
2.陪伴成长和创建社会支持系统
家长应与孩子做朋友,使其感受到被尊重,促进无障碍的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时加强与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联系,共同分析原因和商量解决对策,为厌学的高职生搭建重要的家庭和学校支撑。
综上所述,高职生厌学问题的解决不是高职教育单打独斗就能见成效,应辩证分析、科学管理,最终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家庭教育的改善、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社会公平规范等因素相互结合,建立良性循环互动机制,齐抓共管方可见效,这需要我们持续地关注和学习改进。
参考文献:
[1]郭志峰.对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心理咨询个案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2]蓝雪丹,庞从妃,阳秀英,等.家庭教养方式、自律性与大学生厌学行为的关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5(12).
[3]尹天明,任爽,姜普查.浅析高职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4]徐远超,徐鑫.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与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1).
[5]王立志,徐树建,刘前进,等.大学生厌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J].高教学刊,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