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庆
[摘 要]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培养机制、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研究生自身的攀比、从众等心理问题以及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条件限制都影响着研究生就业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改善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有关对策。
[关 键 词] 研究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22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连年增加的毕业人数,研究生学年体制的改革,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充斥着就业市场,从以前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到现在拿着简历到处跑,使研究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研究生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家庭的希望,还与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息息相关。针对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一、影响研究生就业的问题
(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难度增加
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近几年尤为突出。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毕业研究生38.36万人,2016年毕业研究生达到56.39万人,短短几年间,研究生毕业人数就将近翻了1.5倍,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人数704.18万人,这其中还不包括往年未就业的学生。面对逐年增长的毕业生数据,就业前景一年比一年难。当这些庞大的就业生充斥着就业市场的时候,用人单位反而更加理智冷静地审视着研究生毕业生。据江苏省教育厅的统计表明,2016届江苏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9%,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81.3%,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7.7%,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1.7%。学历与就业率成反比的现象在本省也不是第一年出现。高学历的人才,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也不得不与本专科生共分一杯羹。
研究生的扩招政策虽然缓解了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但研究生的就业岗位却没有增加。我国的就业政策也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将研究生推向市场,完全依赖市场。然而中国的市场环境还不完全稳定,各种风险并存,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完善,批量培养造成群体同质化竞争
研究生扩招随之带来的是师资力量失衡、教学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这在高校是常有的事。教学质量的下降,研究生的“含金量”到底还剩多少,这是买方市场最关注的问题。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课堂教育、书本教育还是占大多数,很多培養计划中虽然有专业实习这一项,但学校并没有实习单位可供选择提供,学校最后的评定结果只是一份实习报告。学校只起到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的作用,这份计划是否能保质完成,实习报告中有到底有多少水分,我们将无从考证。学校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校外两个导师,然而大多数校外导师形同虚设。
很多学校专业型研究生是两年制,学生研一大多时间都在上课,研一下学期准备开题,到了研二就准备毕业写论文等一些事。工厂式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被快速地投放到市场中,就业市场中的研究生一抓一大把。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考评,他们宁愿选择成本较低的本科生,也不愿选择只有学历的研究生。学校培养的研究生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质与量的不平衡,培养计划与社会的脱节使研究生就业更加困难。
(三)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研究生就业情况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学校、社会对研究生的就业没有本科生关注度高,因此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基本属于停滞状态。今时不同往日,研究生的就业压力逐年上升,今时的研究生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本科生从一入学就有职业规划的必修课,教学系统调整有据。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甚至有一部分研究生就是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读研,不管是学校还是研究生自身对职业规划都不予重视。研究生两三年的学习很少注重职业规划、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的培养,导致研究生毕业没有目标,手拿简历“乱投医”,甚至还有一部分研究生放弃专业而选择与本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就业指导不完善,使很多研究生临近毕业比较迷茫,甚至逃避现实,毕业时不知去向何方,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
(四)研究生自身心理问题
由于在择业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期望较高,过度高估自己的能力,研究生在择业时比较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自我过程的体验,忽视客观社会现实。研究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承受着多方的压力。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来自家庭、朋友、社会的期望,使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小心谨慎。研究生并非是找不到工作,他们要找的是一份好工作,薪资高、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就业前景好,他们对就业条件的要求多了,可供选择的工作自然就少了,很多研究生宁可待业观望也不愿“屈就”。研究生就业还怕互相攀比,同学之间互相比较对方的工作条件,比来比去,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对工作期望的过高,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从众心理,甚至把找工作依赖于其他人,这些都是研究生在就业期自身心理问题。
(五)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挑剔”
就业市场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地方,在研究生挑工作的同时,用人单位对应聘的研究生也提出了各种条件。研究生在年龄上就有很大的弊端,研究生毕业大多都在25到30岁左右,有的会更大一些,他们在选人的过程中会直接提出对年龄的要求,将一部分大龄毕业生拒之门外。很多事情他们不敢再冒险尝试,求稳是大多数人的心态,尤其是对女性研究生,女性研究生在找工作中难度会更大些。她们一毕业就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尴尬局面,大多用人单位考虑到这一点对女性研究生会有一些条件限制,甚至在招聘简历中直接提出对性别的要求。毕业生就业也会受一些学科的限制,文科生不如理科生,理科生不如工科生。相比较而言,理工科的压力较小,社会对文科的岗位需求比较少,而文科生的队伍又比较庞大,企业对一些文科岗位又有一些学科要求,比较冷门学科的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不仅如此,有些单位对第一学历还有要求,在招聘简章中他们会标注“本科、研究生均为重点高校”,重点高校就是我们常说的985、211学校。很多非重点高校的研究生就因“出身”问题,也会被挡在门外,能力再强,但只要条件不够,也只能在庞大的就业市场中继续寻寻觅觅。
二、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政策,加强推进研究生就业指导
要制定促进研究生就业的政策制度,提高对研究生就业的重视,加强领导,责任明确,切实把研究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研究生专职辅导员要配备齐全,做好研究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关注筛选研究生就业信息,确保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能及时推送到学生手中。将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必修课之中,提高研究生的危机意识。建立健全研究生就业市场,形成开放、有序、统一的市场风气,营造公平竞争、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市场氛围。做好研究生就业的监督工作,政策下来要及时送达研究生手中,切实将促进研究生就业的政策落到实处,并做好监督工作,使研究生享受国家政策,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与研究生就业单位建立好联系,实地考察建立长期合作,将适合该单位的毕业生推荐就业,形成开放的交流模式。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重塑社会认同感
自研究生扩招以来,就业问题随之而来。就业率低并不完全是本质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就业市场对学校培养模式的不认同。每年几十万的毕业生投放市场,用人单位“浪里淘金”,都希望找到属于单位的那块“金子”,一次次的寻觅,一次次的失望,使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群体产生了质疑。学校应该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研究生进行差异化培养,注重研究生多元化的发展,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可以直接与社会接轨的优质研究生。在研究生导师制的背景下,强化导师意识。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术上的带头人,更应该是研究生就业上的指导者。在平时应该把就业意识渗透于教学之中,帮助研究生正视就业压力,积极向就业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国家应加大对院校的资历审查力度,加大导师资格评定力度,加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严进宽出”的招录模式,重塑社会认同感。
(三)树立正确择业观,提高自身竞争力
研究生作为就业主体,应该主动寻求就业机会,通过市场调研“对症下药”,提高自身竞争力。研究生从入校开始就应该制订就业目标,在校期间通过各种活动形式锻炼,不断接近就业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各种职业能力,如创新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做项目或实习的过程中,研究生应制定职业目标,有意识地与社会接触,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生存法则,最终融入社会,冷静分析就业市场,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理智看待自身能力,找準定位,不好高骛远,不攀比,调整心态,脚踏实地寻求就业机会,主动了解国家政策,把握机会,开阔眼界,不设局限,大胆走出去。在应聘时,研究生应换位思考,转换思想,从用人单位角度考虑问题,自己不仅仅是求职者,更是应征岗位的创造者,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晓玉.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2):172-173.
[2]杨翠屏,苏继来.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88-90.
[3]苏玉芳.研究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73-175.
[4]邱忠信.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4):103-105.
[5]郭华星,张玉辉.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