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探究

2017-10-19 18:11许振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大学生学生

许振楠

[摘 要]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有限的工作岗位无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没有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设与教学,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意识。在高校中有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顺风顺水地长大,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心理素质低,遇到点难题就想着退缩,即使学校安排就业为学生找到了工作,学生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主动辞职或者被动劝退。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的措施。

[关 键 词] 大学生;就业压力;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220-02

近几年,高校降低了学生入学的门槛,大学生的数量以年增长20%~40%的速度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国家和高校的重点关注问题。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与目前社会经济状态的发展不符,教育者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缺乏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没有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人才济济的市场竞争中没有闪光点和突出优势。大学生刚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待遇好的单位不要应届大学生,待遇不好的单位大学生又不想去,大学生的就业处于尴尬状态,始终解决不了自己的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高

在社会经济体制变化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中的人才并不稀缺,单位需要的是技术型和全能型的人才。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会选择用人单位,同时用人单位也在选择应聘人员。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供大于求的关系,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的岗位却有限。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过于看重应聘人员的学历,忽视了应聘人员的其他技能。学历高的学生综合能力未必强,其在工作过程中面对高难度工作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各大名牌大学的名牌效应下,用人单位对重点大学和名牌院校毕业的学生较为看重,导致一直普通本科及专科学校中的应届毕业生很难得到工作机会[1]。

(二)专业之间的供求不平衡

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不同,学校开设的专业科目也不相同。有些专业比如建筑、高铁、航空、电子和土木等,都成为社会的热门专业,而一些文理科类的基础理论专业和地质勘察专业却成为冷门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专业不同,面临的就业机会也不一样。现阶段,各专业之间的供求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现象,导致有多数冷门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对口工作,需重新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2]。

(三)地区差异影响就业形势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很多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会考虑到用人单位所在的城市和地区,在调查研究中显示,有多数45%的大学生选择到中大型的繁华城市发展,其中北上广以及深圳是大学生最向往的地区;有20%的学生的选择在县城发展;7.8%和1.2%的学生分别选择在乡镇和农村发展;26%的学生对就业地区没有要求。学生认为就业地区影响着将来的生活和发展,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受苦,在就业时要么考虑离家远近的问题,要么考虑用人单位的周遭环境,就业形势明显存在地区差异[3]。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国家在飞速发展,教育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为了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重视对素质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都不能满足国家的要求。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把握不到位,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差,个人素質低。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然处于较低阶段,我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高校扩招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量,但是不能保障大学生的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再加上新农村建设,有很多农村居民放弃种植,来到城市中发展,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增大,因而社会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的需求量并不高[4]。

(二)学校因素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还是根据原先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制订的,落后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发展脱轨。教育者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届大学生的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创新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大学生的结构性过剩因素会成为难以就业的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问题

如今,高校的招生门槛较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心理素质不过关、面试时紧张得说不出话的情况;有的大学生缺乏交际能力,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实习工作中不是得罪人就是被人排挤,最后离开实习单位重新找工作;还有的学生礼仪有问题,对社会的适应性差,遇到领导就胆怯,不与领导打招呼,不注意个人形象,满口脏话,衣衫不洁。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薪酬要求过高,用人单位给出的薪资待遇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5]。

(四)就业体制问题

我国的招生和人才需求针对性强,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中各领域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高校在招生时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涌向经济市场,兴起的技术行业招聘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然后在未来几年之内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达到了饱和。高校不变更招生和培养计划,再毕业的技术型应届生就很难全部安排就业。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分化,就业体制出现问题,高校教育者和学生无法把握未来的市场发展,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6]。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一)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国家应该加强人事制度的改革,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创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指引就业方向。各省区应该建设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实现全国联网。应分析每年应届大学生的数量和就业率,加强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深化教育改革

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模式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着应届大学生是否能够符合当今时代的人才供应需求,能否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举办各种竞赛和活动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在竞赛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应届毕业生的质量。教育者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育改革,为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使学生能够不断进步与发展,能够用新知识、新技术来适应社会[7]。

(三)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一方面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差,另一方面是就业岗位有限。在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下,原有的所有制结构发上了很大转变。在多元化和结构多样化的社会经济市场变化下,更多的商机浮现出来。大学生不必固守成汤地等待学校分配就业或者一次次的面试各种事业单位。机会是需要人把握的。现阶段,国家提倡大学生创业,给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便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变宽了,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做起了电销、微商,还有很多自营业的大学生也在毕业几年内开起了分店,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教育者与国家应该进一步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摆脱以往陈腐择业观念的束缚,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四)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

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改变社会经济体制与完善学生培养机制都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将自己的所学所想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如果大学生本身没有上进的意识,再多的外界助力都是没有用的。高校需要提高学生的个人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人群,面临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冲击。教育者可以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疏导学生心中的愤懑、迷茫、自卑和急功近利等不良情绪。在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考试、面试和职位竞选中能够从容、冷静。锻炼学生的当众发言能力,使学生能够有一个保持积极健康、主动争取的心态,找准自己的就业目标并朝着那个方面前进。

学生可以通过兼职和实习等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理清各方面要素之后建立正确的就业观[8]。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共享的时代背景下,新的技术与理念不断诞生,我国要想跻身科技強国、大国的行列,需要在加强技术研究的同时,培养全能型的技术人才。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方针策略,高铁、机械制造、建筑、信息传媒等行业在现阶段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大学生面临众多的选择和机会,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高校应该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教学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分析历届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建立适合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的就业机制,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高俊民,赵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人民论坛,2013(29):174-175.

[2]陈贯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的探究[J].魅力中国,2017(20).

[3]赵明.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138-140.

[4]范杰.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考证热”[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18):5.

[5]吴小龙,李德平.当代大学生创业现状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66-68.

[6]刘超然.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探究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J].华夏教师,2015(11).

[7]李君.探究风险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2).

[8]王丹丹.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6(1):7-9.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大学生学生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学生写话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