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
[摘 要]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回顾了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历程,总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基本功能,并分析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情况提出了几点思考,以促进实训基地的不断完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功能;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210-02
一、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建设回顾
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在评估方案中就专设了“校内实训条件”这一观测点,其中提到校内实训基地要具有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功能。这表明教育部开始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虽然该评估方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表述较为笼统,在高职院校中却引起很大反响,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逐渐成为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在2006年11月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件)中,首次提出“生产性实训”这一概念,“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007年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推荐预审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此后,在教育部的重要文件中,多次提到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杨群祥、熊焰、黄文伟(2011)总结为两大类,分为学校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朱程、李增芳(2012)认为有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协作型实训基地;曹玉平(2015)认为有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校企共建型。这些类型基本涵盖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建设模式。由于每种模式各有利弊,高职院校在开展基地建设时,应视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模式,而不必拘泥于文件或政策的规定。简而言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的日常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融合的重要载体,采取工学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的培养方式,有助于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有力推动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的界定,必须把握住“生产”和“教学”这两个基本点。首先,应立足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仿真、模拟虽然可以在技术、技能培养层面达到与企业对接的要求,但在职业素质培育方面就无法有效对接社会实际。其次,应规范教学,一方面教学项目设计要贴合生产经营过程,以保证实训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协调,以保证实训效果。具体而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有:
(一)生产经营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真实的经营单位,应利用所投入的各项要素,如场地、资金、设备、人员、物料等开展经营活动,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并获得经济效益。正常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促进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普通实训基地的重要区别之一。
(二)教学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能够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企业专业人员、设备设施、管理规范制度等实际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职业化、企业化的实训实习环境,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并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人员培训功能
对学生而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其相对完善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以及专业人力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将来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对企业而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其理论、技能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培训课程为其培训员工,降低了用工成本;对学校来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技能性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
(四)社会服务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其过硬的技术力量、先进设施设备等科研优势,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围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区域经济发展热点,开展纵向与横向的应用性和技术性课题研究,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其他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可以为在校学生各类实践活动创造各种机会、提供相关支持,例如支持创业孵化、职业技能大赛、开展校园职业文化建设等。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为确保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正常运行,有效发挥其各项功能,在基地建设时应重视机制建设,以保证基地运行的可持续性。机制建设主要从平台建设、师资共享、评价体系、项目开发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构建优质平台,创建良好外部环境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兼顾生产经营、教学、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功能,涉及學校、企业、政府等多主体,各目标之间势必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这首先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来沟通和协调。平台应包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并能够全面统筹和指导基地建设与管理。
(二)强化师资共享,建立人才融合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发挥是建立在师资共享基础之上的。只有校企师资的共享和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基地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师资共享主要体现为两方面:(1)聘请企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共同实施教学。(2)专任教师到基地挂职或顶岗,通过参与真实生产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三)规范业绩评价,保障基地正常运作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有生产功能,又有教学、培训功能,还要承担对外推广、社会服务等职能,其运作目标多元化。而业绩评价类似指挥棒,不同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实训基地运行方向产生差异。在制定实训基地评价指标时,必须要从“互利合作,多方共赢”的角度出发,在综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核心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确定主要评价指标,并通过书面协议、制度等方式明确下来。
(四)完善实训项目,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学校传统的实践教学之间有部分一致性,但更多的是不相容,如经营时间与教学时间的不一致、学生分组与员工排班方式的不一致、经营活动与教学内容的不一致等。因此,无法将传统的实践教学直接搬到实训基地,必须由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完善企业工作流程和学校实践教学模式,共同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运行流程。
四、思考与展望
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并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基地。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日趋完善的过程,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让实训基地发挥更大作用。
(一)提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自我造血”能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市场化的单位,其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投入资源,并将产出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在学校和企业等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后,实训基地应能够通过生产经营实现盈利,至少要实现盈亏平衡,这是“互利合作、多方共赢”的基本前提;否则,实训基地就需要校企持续投入资源,成为双方的长期负担,这会严重制约基地的下一步发展。同时,亏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表明其生产经营能力不足,这意味着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和质量会大打折扣。
(二)对接行业推行三方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载体对接行业、企业,推行“三方认证”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即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上推行由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学校标准所组成的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职业资格要求、崗位要求、学校教学要求相协调的评价体系,并据此制订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文件和考核标准,实施岗位实践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三证书制度。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兼具生产性和教学性,在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方面有异于传统课堂教学,从而为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校企双方应密切合作,探索与实训基地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在学生分组轮班实习实训基础上,根据生产经营具体情况,采取现场操作、集中指导、专题研讨开展小班化教学实践,或通过成立QC小组(质量控制小组)开展小班化教学新方式的探索。再如,通过系统设计实习实训项目,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性,实施工学交替教育模式,并尝试推行现代学徒制。
参考文献:
[1]石令明.强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重要特色[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
[2]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3]杨群祥,熊焰,黄文伟.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历程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1(5).
[4]路荣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特征与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5]朱程,李增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2(11).
[6]项盛荣.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建设模式选择研究:以电子产品制造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
[7]杜仲一.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原则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4).
[8]曹玉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分析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