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宇杰 文欣
摘 要 提起中国传统家具,不论是收藏家、学者或是设计师都会在头脑中都会出现明式家具。明式家具基本上成为中国传统家具的代名词。明清时期的中国家具达到了中古家具设计的一个巅峰。十八世纪英国家具大师Thomas Chippendale(1718-1779)在其《家具指南》中描述,在世界的范围内,可以以“式”相称的家具类型仅有三类,即明式家具、哥特式家具和洛可可式家具。这体现了明朝时期的中国家具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本文是对明式家具中材料结构以及纹样的片段化整理,讨论明清时期国人对于自然性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明式家具;师法自然;自然美学
1 明式家具背景简介
明式家具一般是指我国明代至清代早期(约公元15 — 17世纪)所生产的家具,由于制作年代主要在明代,故称叫“明式”。它是在宋代、元代家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工艺、造型、材料、结构上都有重大突破。
明代手工艺的繁荣对明式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皇都积胜图卷》画面描绘是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北京正阳门外繁华商业区的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争相贸易的繁荣情景。整个画面从京师南郊村镇经卢沟桥、广安门、正阳门、棋盘街、大明门、承天门等集市,向北延伸到“北门锁钥”的居庸关。此图是研究明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海外贸易为明式家具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带来了海运发达。通过郑和下西洋除了宣扬了大国物质丰盈之外,也引进国内一些物质材料,如硬质木材,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等,这些在现在看来制造高级家具的木材,质地坚硬,纹理优美,色泽柔润。
社会文化制度也促进家庭中对家具的需求。由于农业手工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城市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园林,住宅,厅堂到家具的需求迎合了统治阶级满足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比如室内厅堂的一桌二椅制是每家每户必要的讲究[1]。
2 明清家具中木材的选择
明式家具是一种讲究造型的艺术家具,因此用材上讲究使用淡雅的淡黄褐色系木材。所以在古时,苏州附近广泛种植的榉木,成为早期明式家具的首选材料。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油性、韧性更好的黄花梨,更为了明式家具的第一选择,因为黄花梨有着浓浓的书卷气,最适合做书斋家具,符合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安详、舒适的感觉。当然也有少量使用紫檀木的。如今,明式家具一般用硬木与柴木(或称软木)两类作为基底。我们说的硬木包括有紫檀木、铁力木、黄花梨木、乌木、鸡翅木等;而柴木则包括楠木、榆木、榉木、樟木、柞木、核桃木等。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木材——瘿木,瘿木是老干段盘根错节,结瘤生瘿处的木材。当然还会有一些非木材的材料,如大理 石、永石、土玛瑙、南洋石、黄铜等,这些一般会被用于制作家具的装饰部件。
明式家具中有一种很特殊的形制——仿竹家具。明代家具中有一种结构叫“裹腿”,即生动的模仿了圆竹家具的结构形态,而且常辅以“混面”、“罗锅枨”体现多竹相撑的围子结构。大部分是在结构特征上模仿圆竹家具,但也有少数以竹子为原材料来构成家具。可以看出仿竹家具的文化本质就是文人节操观的具体体现。竹的形象与结构构成了仿竹家具的装饰特色。寄情于物,崇尚自然。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既体现古人审美的自然观也一定反映了文化属性的文人气质的潜意识[2]。
3 大木作小木作细木作木材结构
明式家具在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达到“硬、滑、素、净”的效果,有种带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韵味。其次还要求要满足力学原则的框架结构和优美简洁的整体轮廓结合起来,使结构和造型浑然一体。所以明式家具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构部件,大平板则以攒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横竖材结合的话一般用格肩榫、夹头榫、插肩榫等;弧形材结合使用楔钉榫。细木作家具和大木作小木作有着同样的原理与实践。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的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純木结构、无钉无铆。木塔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榫卯结合,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结合的特点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这种耗能减震作用的设计,甚至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形式,靠它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由于斗拱之间不是刚性连接,所以在受到大风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调整变形的作用。除此之外,木塔內外槽的平座斗拱与梁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使内外两圈结合为一个刚性整体。这样,一柔一刚便增强了木塔的抗震能力。释迦塔设计有近六十种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大木作、小木作和家具中的细木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框架结构都可以使得结构本身具有支撑能力,不需要与地面进行硬连接固定,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传统建筑抗震性很强。当遇到强烈地震波的时候,建筑作为统一体而整体晃动。细木作中的榫卯结构如同大木作中的斗拱,利用自然木材的特性适应自然环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就如同家具与身体的关系,阴阳互补,师法自然[3]。
4 中国人的自然观
传统家具造物无论从取材、结构、髹漆、纹样装饰等各方面都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取材自然本身就体现着国人对于自然物的喜好。多从国外进口的黄花梨、紫檀和就地取材的核桃木、榆木、榉木,是明式家具中的主要选择。木材之美,取之自然,体现自然美感。在使用上木材与人的互动更增添了情感因素。家具的长时间使用使得木材会留下历史的颜色与痕迹既是提高了物的归属感,也是使用者恋物怀旧的途径。相反,如今很多收藏家对于家居表面的肌理的鉴定更是判断其历史断代的经验手段之一。物依稀为贵,这也侧面反映国人对明式家具,甚至自身文化传统的追求与延续。
在传统家具的造物活动中,人的主观创造非常重要,造物中,要使人与自然、 人与环境、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言,传统家具的造物活动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人自身的能动性,表现了人与自然协调的互动关系。家具造物在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体现了造物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出人与自然深刻的道德伦理关系。
传统家具的造物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利用、开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一种道德伦理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香港:三联书店,1989.56-57.
[2] 赵广超,马健聪,陈汉威.一章木椅[M].》北京:三联书店,2008.69-71.
[3] 于伸.木样年华——中国古代家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