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军
思政课一直是我院高职教育的重点,搞好思政课教学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思政课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我们必须将思政课程变为课程思政,将思政课的理念和精髓融入专业课中,才能更好地育人。
当前,正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数以万计的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
我们要想推动我院思政课大发展,就必须破除几种错误的观念:
第一,思政课与专业课无关。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与我们专业课无关。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鲜明,而传统的课程边际淡化。
第二,思政课是隐性的、软的,专业课是显性的、硬的。有人认为思政课摸不着、看不见,不像专业课有技术、有工具、有操作。抓专业课有成绩,看得见,抓思政课无成绩,看不见。
第三,思政课是无法考量的,专业课可以考量。思政课是对人思想的教育,思想是内藏的,无法考量,专业课是技术的考量,可以通过产品的制作、操作的展现进行考量。
我院应该对思政课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才能使其面貌一新:
一、首先,打破课程各自为战的现状,形成大思政课的体系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取得更大成效。
二、其次,将育人理念融入个门课程的目的和内容中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学科教学第一位是培养人,政治素养与国家意志高度统一;课程思政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反映在教学体系上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知识技术,在顶层设计上,理想成长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要有机联系。我院教学在职业化导向下,将学知和学技的原动力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红专”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对应,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辅相成,让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训练课同样承载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思政的鲜活要放大。我们必须应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教育因素,时时扣住德艺双馨的“命脉”,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激励学生成长成才,这也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
三、再次,改变思政课模糊的考核方法,使之具体化、日常化
将思政课考核的点与专业课考核的点结合在一起。课程思政的“泛”课程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原则性与普遍性。课程思政的原则性表明,高职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及活动,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质量水平等,是教学评价的根本准则,也是“一票否决”的根本原则。课程思政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要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这是共同的要求。我院多年的思政课的改革实践证明: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纯粹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
四、最后,要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甚至开辟第三课堂、第四课堂
做思想政治工作如同“烹小鲜”“制大餐”,既要营养健康,又要新鲜美味。要按照“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的要求,把深刻的道理通过鲜活的教育载体与表现形式讲清楚、讲透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互动性强的特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从“指尖”直抵“心间”,形成网上网下育人合力。要拓展網络阵地,推动校园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形成正能量集群效应;优化网络内容,推出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网络文化产品;健全网络评价机制,有效增强网络上发文、发声的内生动力。
搞好思政课教学,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一定要敬之、信之、用之。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我院的课程思政改革虽然刚起步,但我们对打好这场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攻坚战充满自信, 一定会迎来我院思政课的春天。(作者单位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