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金兰
[摘要]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予以科学界定、对其特征予以高度概括、对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加强其教学的重要意义予以充分阐明,有利于正确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揭示造成弊端的真实原因。改变现行教学模式、合理补充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语言对比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6-0074-0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当前,全世界70%以上的邮件是用英文书写的,60%以上的廣播、电视节目用英语播出,绝大多数的国际会议用英语交流,英语已成为第一国际通用语言,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日趋明显。英语翻译工作作为当前沟通世界的桥梁,其作用愈加突出,已经渗透到金融、旅游、通讯等众多行业之中。因此培养既拥有高深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就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象。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达到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的文章、且译文能通顺达意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技能和实际翻译能力。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课程容量大、课时少,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方法更新的滞后使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汉翻译教学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尽管广大英语教师已经越来越重视翻译技能教学,但针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有效地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时代需求
(一)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
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在1988年指出:“翻译能力是以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为基础的一种重新解释和表达的能力。”[1]德国翻译理论家Albert Neubert 在2000年指出,构成翻译能力的要素包括语言转换能力、语篇能力、学科能力和文化能力[2]。西班牙社会语言学家Allison Beeby 认为,在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语言对比能力、语篇对比能力和非语言能力[3]。国内学者苗菊将翻译能力概括为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4]。其中,认知能力能够把握翻译发展的方向和规律;语言能力是掌握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交际能力则是指运用知识和技能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进行交往的能力。翻译工作所需要的这些能力集中体现在翻译过程中,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呈现出來。翻译能力的基础为两大知识体系:表述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表述性知识涉及到语言文化和翻译内容相关领域的知识,及交际活动实际参与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操作知识即懂得如何将已有知识用于翻译实践中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在大学翻译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在练习中积极获取操作性知识。从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体系,并实现知识累积的一个动态过程,也是学生从被动接纳转化为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由此可知,翻译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文化知识背景、翻译策略与技巧等方面的教学进行统筹安排,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才可能实现。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生提高英语翻译能力的必要性
1翻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翻译,不仅能将两种语言进行相互转换,还能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语言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播和交流文化。翻译过程是一个深刻理解源语文化并以适当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将其传达给目标语读者的复杂过程。文化差异是产生翻译障碍的主要原因,而英语翻译能力训练不仅有助于我国大学生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而且还可以使其在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意识。
2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英语翻译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的翻译能力越强,理解篇章就越容易,驾驭语言的水平也就越高。拥有较强翻译能力的学生不仅可以轻松了解源语作者的思路、洞悉源文本的精髓,而且可以激发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探索更深层的知识。
3翻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技能的提高。语言综合运用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过程中会下意识地进行汉英语言转换。这种翻译转换能让学生准确地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是一种有效实用的学习手段。学生翻译转换能力的提高又能提高其听力的效果和思想表达的流畅性。同时,通过翻译训练也可以了解汉英语言的差异,认识两种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其他语言运用技能。
4翻译能力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不同时代对翻译能力提出的要求有很大差异,翻译教学的功能和目的也会随之改变。当前,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英语翻译能力培养被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公共英语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5翻译能力的提高能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翻译市场以往主要被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所占据,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翻译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数量上已不能满足市场日益提高的翻译要求。另一方面,更多翻译岗位尤其是合资或外资企业的翻译岗位,首先需要从业者能熟练掌握某项专业知识,其次要求的才是较高的英语翻译水平。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尽管英语水平很高,但是对于具体专业知识却是门外汉,从事这种岗位的翻译工作很困难。因此,翻译市场就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敞开了大门,这无疑增加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优势。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与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相比,翻译能力的培养尽管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但在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是通过解析课文向学生传授语言形式,并让其反复演练以养成语言运用习惯。这种教学方式中,汉英对比与转换被视为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手段,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并不平等,汉语处于次要、从属地位。而纯粹的翻译教学,汉英双语的地位应是平等的,因为翻译训练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而是为了通过深入认识两种语言的差异而掌握翻译技能。因此,当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已不能满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提高翻译能力的需求。同时,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练习多为精读课文的长难句翻译,学生只要熟知文章中的词语及句法结构就可以轻松地完成这些作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翻译教学理念与模式陈旧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英语翻译能力培养需要重视实践,但也需要理论的指导。运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能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增强运用翻译技能的灵活性。目前,因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量大、课时少,教学模式陈旧,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都只注重学生对词汇和短语知识的积累,对翻译理论教学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使学生的翻译技能学习很难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
(三)教材课程建设滞后
从教学目标上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其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应围绕培养听、说、阅读方面的能力培养来进行[5]。从教材设计上看,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翻译练习中并没有提及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只有以温故知新为目的零散习题。从考试设置上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增加了段落翻译,但由于教学中没有针对翻译教学的授课规划和课程设置,因此对学生翻译技能的训练和评测没有立足点。
(四)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能力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能够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其思想的能力。如果学习者的母语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其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之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就会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这被称之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我国学生在汉英互译过程中极易受到负迁移的影响,常会译出英语模式的汉语或者中文结构的英语,这是其对汉英两种语言掌握不够深入的结果,但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融合的阶梯[6]。大学英语教师应以这种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指导,提高学生的双语互译能力。
三、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策略
(一)增加课堂教学中的翻译教学内容
作为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自然离不开翻译教学和实践这两个环节。然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的基本都是“教学翻译”,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一方面,受到师资力量、教学任务、学生素质、课时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多数高校教师无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展开翻译教学。另一方面,师生在英语讲授与学习过程中会不约而同地借助汉语,使汉语翻译成为学生认识、理解英语的主渠道,也是教师授课并检测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如此,教学翻译就贯穿了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上,用于教学翻译往往是口头的,注重对语法或句法结构的解析,故译文多是分解的、粗浅的、非流畅的,达不到“准确、达意、得体”的翻译要求。教学翻译可体现认识理解的要领,却无法体现表达的技巧和翻译技能意识,不能取代翻译教学。因此,培养翻译能力,必须踏踏实实地进行翻译教学。
(二)转变翻译教学模式
大学生仅仅被动地接受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知识是不够的,不能发挥其提高翻译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应该构建以教师为辅、以学生为主、以强化翻译能力为目标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体系。在教學内容上,做到课堂传授与课后训练相结合、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习得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注重实例解析和实践强化。在教学方式上,放弃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能激起学生泛在学习的启发式、研讨式、互评式的过程教学法。在进行翻译训练之前,教师先给予学生翻译策略方面的宏观指导,启发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运用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其分成若干小组,让水平不同的学生在一起探讨翻译内容,在研讨中共同修改并理顺译文,实现能力互补。在评估学生译文时,教师应把握译文的标准,尽量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对译文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评判并提出完善意见,鼓励学生进行错误分析并总结佳句产生原因。在这样的翻译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积極地参与到翻译教学之中,在翻译技能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注重对学生翻译转换能力的培养
汉英双语转换能力是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中首要的能力。学生如果不了解汉英语言在词汇、语法、句法、语篇等方面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对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就无章可循,译文自然就会“中西结合”。比如,“I dont have contact with her because she is a gold digger”(意为“以美色骗取男人金钱的女人”)这句话, 如果不懂得“gold digger”是俚语,很多学生就会把其译成“因为她是个掘金者,所以我不能和她接触”。进行语言对比是翻译的基础,就是要通过比较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进而以“同”为基础解决“异”的有效转换问题[7]。这种转换也是翻译的终极目标。《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定为“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流畅”。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言对比意识,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如意合与形合、主动与被动等)进行系统讲授。了解了两种语言间的差异,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英语任课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从大学英语的教材译文中选取经典的翻译桥段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转换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互活動,翻译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背景不同使得汉英语言各具特色。进行汉英互译时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外,还需熟知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如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历史典故、文化禁忌等。学生在深入透彻了解了两种文化的背景之后,翻译工作才能做到“忠实和通顺”。否则,经常会出现误译和错译。比如,“He saw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and hid himself quickly”一句中,“handwriting on the wall”出自《圣经》,意为“灾难预兆,形势不妙”。学生若不了解这个习语,会将其误译为“他看见墙上的文字后很快躲藏了起来”,就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还要根据教学需要讲解更宽泛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容易引起翻译错误的知识点,如俚语、习语等。为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还可对一些典型的翻译案例进行反复对比讲解,让学生临摹、欣赏地道的英语翻译。
笔者从2012年开始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中进行翻译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中增加了翻译理论的内容。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笔者2012年以前所教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試通过率平均在60%左右,而2012级至2015级学生的通过率都在75%左右,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充分验证了翻译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加有效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促进学生对英语综合运用技能的掌握。目前社会对高水平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翻译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推崇国学,重视英语”的时代背景下,在大学英语教学如火如荼的改革过程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体大学英语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翻译教学改革,才会逐步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Albert·Neubert.Com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 [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3]Allison ·Beeby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4]苗菊.翻译能力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7]钟守满.以市场为导向,侧重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