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贞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渐渐进入校园。作为高职院校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将微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引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主要通过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阐述在课堂上如何正确引用微课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教育;微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104-01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地扩大,高职院校的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思想政治的教育直接关系我国民众思想道德以及职业素养的高低,各个高校教师都在为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不断努力。随着网络化社会的到来,微课这种依托互联网的课堂教育模式以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阐述在课堂上如何正确应用微课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微课教学模式的新特点
微课的概念源自于美国,主要的授课方式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一知识点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向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微课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一)教课内容精简,主题明显
微课的授课模式与传统授课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课程模式精简、简练,讲解知识主题明显,课程独立存在,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模式,更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二)资源丰富,操作简便
微课的教学以视频为依托,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类型多样,在进行资源寻找或者录制的时候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该模式操作简单,教学的信息利于老师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使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授课模式中的局限性
(一)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由于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特点,很多院校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都存在教育目标空洞的特点。有些高职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简单等同于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从而脱离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导致目标过于空洞。有些高校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设置也不够合理,将并没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安排讲课,育人意识薄弱。
(二)教学模式单一、固化
很多院校采取的教学方式还是属于“满堂灌”的形式,只读课本的教学形式来传授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干自己事情的现象。消息传递过程中老师不懂得变通,有资历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难做到教学方式的創新,最终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
三、微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要不断深入引导大家学习。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要精心准备课件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以及接受能力,在制作微课或者网络上寻找资源的时候要更加细心,统筹兼顾。既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也通过有趣的教学课程让学生爱上学习。
比如,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做到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了解他们的接受能力,哪些知识点易懂,哪些知识点不懂,哪些知识点难懂。再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也可以根据某一知识点,以微电影的形式向学生传达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实现资源共享,随时随地学习互动
当今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学习更加便利,老师可以通过云网盘或者网络平台实现课上知识的共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随时随地学、针对疑点难点反复地学。智能设备的普及也便利了学习生活,在网络平台上师生可以进行积极互动,针对当下与时事热点相关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积极地探讨,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热烈讨论中,让每一个学生对于思想道德学习加以重视,认真反思面对纷扰复杂的社会自己怎样提升才能更加适应社会,并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
微课的教学形式利于学生巩固知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老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教学素养同时强化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思想上接受微课这一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中也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上进行学习效果检查,省时高效的学习方法有效拓展了课本内外知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对思想道德的学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捕捉恰当有效的教学特点,结合有效的教学实际,使每一名学生真正爱上微课,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让每个学生都爱上学习。
综上所述,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教学模式的发展也要向网络靠拢,将微课带入课堂能够积极调动大家学习的乐趣,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感知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在思想道德学习上就会更有针对性。用微课这把利器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爱上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辉.“微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6,30(2):59-60.
[2]李鑫.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运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