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是社会、市场、产品三个阶层都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因此,在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引入现代学徒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探索适宜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 键 词] 雕刻艺术;家具设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011-01
想要落实现代学徒制,就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借助教师与师傅的言传身教,有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顺利开展,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一、行业背景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企业虽然接受了学生的定岗实习,但是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充分支持,这种模式没有给企业带来显著的效益。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接受学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人才的需求较大,需要解决用工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定岗工作能力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比较重要。对学校来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不符的问题,这样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积极主动地探索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1]。
二、构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中要坚持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通过分析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工作过程,以服务经济与促进产业发展为准则,学校方面要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以此来分析相关要求与对专业技能上的需求,明确合理的岗位能力结构,保证工作任务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构建出适宜的教学发展模式,才能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通过构建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扩大师傅与徒弟之间的选择空间,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三、从职业标准与企业技术标准出发
通过对就业岗位进行调查,以此来确定专业化的培养目标,保证主干课程的准确与有效。学校方面可以组织教师与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对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改革,以此来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设计项目驱动的角度出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形成完善的工作考核机制。在开展核心课程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学校方面要与企业进行联合,结合实际情况来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活动,分析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从而保證职业标准的有效引入。其次,要制定出完善的课程标准,选择有效的设计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保证设计内容的完整性与项目性。最后,要有针对性地编写学校教材,以此来保证课件等方面制作的有效性,加强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
四、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为学徒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实训基地是保证现代学徒制有效落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中要坚持从家具设计、制造以及雕刻工艺出发,做好教学实践工作。对学校来说,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训车间,建立相关的雕刻实训室,以此来保证设计与实训的效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相关企业的需求。在校企合作的影响下,也可以实现技术上的交流与完善,将学生所设计出的成果转变为实际的产品。通过获取企业中的设备与技术支持,以此来提高实训的效果。可以说实现校企联合,也可以实现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为现代师徒制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3]。
五、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现代学徒制中,师傅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不仅要承担起技术师傅的重任,同时还要做好生活导师工作。只有具备深厚的师生情感,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对学校中的教师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积极主动地向设计师与美术大师等学习,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学校方面来说,还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聘请一些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员担任学校的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学校教师需要与校外教师连接在一起,通过相互听课与评课等方法实现共同提高与发展。此外,也可以采取公开招聘等方法来引进优秀的人员参与到教学中去。只有组建出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可以滿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做好教学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满足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大俊,肖晓,彭朝阳.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对现代学徒制的运用: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116-117.
[2]蔡峰.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 (3):84-85.
[3]卢宗业,吴海波,陆莹.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研究[J].大家,201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