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系统性干预模式探索

2017-10-19 19:11徐晓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职生危机心理健康

徐晓霞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危机事件频发,其中高职院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高职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变得紧迫而重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科学研究引导实践,更是尤为重要。内容针对该现状提出了覆盖“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内外因素的系统性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心理危机源;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173-03

由于学校社会结构的特殊性,使学校领域的心理危机具有特殊性。要提高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时效性和操作性,需要从源头出发,从根源上探索诱发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危机源的种类及特点。然而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源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且在这些仅有的少數研究中,绝大部分通过文献分析和经验总结,得出高职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干预策略。因此,通过实证调查研究高职生在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内外部方面的心理危机源特点,并在总结、分析、借鉴国内外已有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系统化干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生心理危机状况调查研究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四川某高职院校2016级新生3986人,有效问卷3913份,其中男生2678人占68.44%,女生1235人占31.56%。

2.调查工具

(1)UPI量表:UPI(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是目前用于新生心理健康筛选、心理问题学生早期发现的最佳调查表。测试结果分3类:第1类,提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第2类,可能有心理问题;第3类,提示心理健康。

(2)SCL-90量表:SCL-90(Symptom Checklist90)是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筛查常用量表之一。包括90个项目,每个项目有1~5级评分,包括軀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项10个因子。测试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单项分≥2)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提示筛选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3.调查程序及数据处理

采用大学生心理测试及档案管理系统(2009版),通过校园局域网集体测试,数据经由测试系统导出,经转换用IBM 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4.筛查标准

综合UPI量表和SCL-90量表的测试结果,按照同时满足(1)(2)(3)或(4)(5)筛选心理危机预警学生:(1)UPI第1类结果;(2)SCL-90总分大于等于160;(3)任一因子平均分≥2;(4)UPI第25题(自杀倾向)做肯定回答;(5)开放式题目有心理危机倾向。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1)家庭结构:在特殊家庭类别中,离异284人(7.26%)和单亡家庭112人(2.86%)、双亡家庭7人(0.18%)中的学生需要关注其心理状况。

(2)家庭氛围:在失和谐的家庭中,冷淡(91、2.33%)和争吵(57、1.46%)为主要类型,在这些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困扰,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于存在家庭暴力(5、0.23%)的学生,需要特别关注。

(3)首选求助对象:排前三的依次是父母(42.93%)、自己(25.43%)、亲密朋友(20.52%)。可见,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非常欠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意识。

2.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UPI三类人数分布:1类(明显心理问题)461人(11.78%),2类(可能心理问题)875人(22.36%),3类(心理健康)2577人(65.86%),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SCL-90测试的总分情况:总分分布在90~360分,平均为121.43±34.588,总分低于160的3206人(87.04%),大于等于160的共507人(12.96%)。若测试总分超过160分提示可能异常,则有12.96%的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3)SCL-90测试的因子分情况:SCL-90量表10个因子中任意一项因子均分大于等于2,表明参与测试者在该项因子中可能感受到症状,分数越高症状越明显,感受越强烈。测试中均分大于等于2的人群比率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抑郁、其他、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由此可见:所调查的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异常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25.68%)、人际关系敏感(17.20%)、偏执(10.63%)三方面。

3.心理危机状况分析

(1)预警人数分析:结果见表1(见下页)。按照系统预设的三个标准进行筛选。

(2)预警结果的性别差异比较:经过对筛查出的257名心理危机预警学生,进行卡方检验、比较,结果是高职院校新生预警情况性别差异不显著(P=0.233> .05)。

二、高职生心理危机源特点调查研究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新生心理普查中筛查出的257名潜在心理危机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49%。

2.调查工具

大学生压力源问卷,该问卷由刘玉新编制,共包含68个题目,7个因子即:重大与突发性压力、家庭与经济压力、前程压力、学习压力、社交与人际关系压力、异性关系压力、自主与独立压力。每个题目按压力的严重程度与压力持续时间来做出选择,按照公式:压力值=“影响程度(0~5分)×影响时间(1~4)”来计算压力分数。每个因子的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在该方面压力感越强。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问卷的信效度良好,符合测量的要求。

3.调查程序及数据处理

主试在施测前集中培训,熟知测试程序后,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IBM 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心理危机源特点分析

1.心理危机源的总体情况

(1)危机源各因子得分情况:高职生从心理危机源七个因子中感受到的压力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前程压力(均值2.45)、自主与独立压力(2.14)、学习压力(2.03)、家庭与经济压力(1.88)、重大与突发性压力(1.32)、社交与人际关系压力(1.24)、异性关系压力(1.04)。

(2)危机事件发生概率情况:当学生危机事件上的得分高于0时,可认为该事件为已发生事件。对问卷中的每个条目进行频数分析,得出发生频率排名前十位的应激事件。其中有五项及一半的事件都属于学习压力,三项属于前程压力,两项属于自主与独立压力。由此可见,学习压力、前程压力和自主与独立压力是高职生心理危机的三大主要来源。

(3)危机源的差异性分析:采用SPSS19.0中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高职新生的危机源在家庭与经济、前程、学习、社交与人际关系、异性关系、自主与独立等六个因子上是否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四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重大与突发性压力具有偶发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因此不被纳入此项检验中分析。

①性别差异性分析:从表2可见男女高职生在异性关系上差异显著(t=2.83,P=0.005< .01),且男生的压力明显大于女生。其他五个因子虽然其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都是男生高于女生,因此在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男生群体更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②专业差异性分析:从表3看,文、理科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六个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理科生的压力均值都高于文科生的压力均值。

③来源地差异性分析:经调查发现,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高职生,在家庭与经济(t=-3.03**,P= .003**< .01)和社交与人际关系(t=-3.36**,P< .001**)两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其他四方面,差异性不显著,且五方面农村学生的压力感均高于城市学生。这也是与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成长环境、社会资源以及个人心理素质相关。

④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性分析:独生子女高职生在六个方面的压力都要略低于非独生子女高职生,且在社交与人际关系(t=-2.46*,P=.015*< .05)方面两者还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与周日波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说的结果非常相近。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模式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高职生心理危机状况及危机源特点的基础上,基于“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和“危机干预折中模式”的观点,提出贯穿危机全过程,覆盖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内外因素的系统性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一)搭建危机预防与干预机构网络

1.在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举全校之力,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建立专门化的工作机构网络,各级网络机构之间还应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做到统筹兼顾。

2.在家庭:成立家庭心理危机后援团,由父母或主要监护人担任团长,其他重要家庭成员作为团员。主要是与学校合作,帮助学生预防与脱离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健康。

3.在社会:寻求社会援助力量。高职学生也属于社会人,会受到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上三方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构,需在危机前的防御、危机中的干预与危机后干预全程联合互动,良好运转,最终达到全面、全程应对心理危机的目的。

(二)建立心理危机预防系统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学生在学生人群中所占比例是比较低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或仅存在一般或较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1.从源头入手,加强高职生心理危机源管理:本研究的高职生心理危机源的实证调查中发现,可能诱发高职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危机源中,排名前三的是前程压力、自主与独立压力和学习压力。因此,要预防高职生发生心理危机,可以从多角度加强对这些方面危机源的管理。

2.通过“一活动两课堂三辅导”,构建心理素质教育体系:我们需要根据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的角度,构建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从而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三)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1.搭建“院—学工部—系—班”四级危机预警网络检测体系,各级机构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共同联动、责任到人,形成立体的监测网络。

2.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库:(1)通过新生适应期的新生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向预警对象提供心理辅导,并持续关注。(2)通过心理危机月报和突发性心理危机报告,预报心理危机高分险学生,并将学生纳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重点关注。

3.建立与遵循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流程如图。

(四)探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需要借鉴已有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成果,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1.自我干预

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首先从危机主体出发,提升其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1)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自我干预能力。(2)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我干预能力。

2.学校干预措施

高职院校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需要调动学校各方力量,根据危机干预工作内容,建立由“学院—学工部及相关部门—系及宿管中心—班级—寝室”组成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网络,各级机构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密切配合,形成危机干预合力。

3.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动干预

在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中,需要与学生家庭联合,发挥家庭在心理危機干预中的支持作用,帮助家庭成立家庭支持系统,给予危机学生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還需要广泛收集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当出现超出学校自身能力范围内的危机事故后,取得这些社会资源的帮助,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心理危机。

(五)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联动机制,搭建支持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作需要各方面支持系统的相互联合。因此,需要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支撑、社会力量为辅佐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1.与家庭建立同盟关系

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家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潜在危机学生的第一手资料。预警心理危机时,学校需联系学生家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畅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渠道。

2.与社会建立联动机制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专业心理卫生机构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当学生的心理问题超出学校的处理能力或范围时,高职院校可与社会相关专业机构联系取得支持与帮助。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心理危机工作队伍的补充力量。

参考文献:

[1]秦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芜湖职业技术学报,2009,11(1):67-69.

[2]吴继红.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调查与干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2):36-39.

[3]周日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南昌大学,2008.

[4]王璐,赵静,徐艳斐.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9(27):139-141.

猜你喜欢
高职生危机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停电“危机”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