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这是20世纪60年代傅抱石提出的一句变革中国画的名言。这句话不仅表明了继承与发展传统笔墨和创作主体思想情感的内在联系,而且提出了社会变化对于创作主体思想情感的影响也会深深地蕴涵在艺术变革之中的命题。
关键词:后现代 竞赛 转换 美术活动
“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是20世纪60年代傅抱石提出的一句变革中国画的名言。这句话不仅表明了继承与发展传统笔墨和创作主体思想情感的内在联系,而且提出了社会变化对于创作主体思想情感的影响也会深深地蕴涵在艺术的变革之中的命题。这种品质思维映射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引起了美术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元化格局。本文结合现今美术教学转型时期的受众需求,阐述了教学美术活动的后现代特性的策略转变,旨在借浅薄的观点引出对美术教学活动嬗变的深层次探讨。
一、嬗变的原因
(一)时代原因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思潮,它的兴起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20世纪下半叶,后现代主义逐渐演变成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并以其颠覆性的逆转和标新立异的态度迅速将其影响力拓展到心理、哲学、传媒等诸多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众文化在市场和商业化的理念中广泛盛行,波及到学校教育的小环境中,使得美术教学与活动开始转向大众学生的个性化,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多元的后现代趋势。
(二)自身发展的原因
“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是学生自身发展美术表现的链条化过程,在美术活动中同样也会表现出这样的过程。譬如学生的美术竞赛活动就是美术教学当中重要的一环,对提升学生技艺水平与教师教学业务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需求改变了,使活动目标发生了根本性转化。但美术本身的重点是对精神的某种追求,那么竞赛“精神”又如何来量化,成了美术竞赛活动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在校中小学的美术竞赛,它的导向是极其重要的。笔者认为现在的美术竞赛体现出很明显的自身发展特征。
二、嬗变的形成过程
(一)变善变为嬗变
分开来讲,善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分钟热度”,因此恒久度不长,时间感觉上比较容易发生瞬间的转变。而嬗变和善变相比,是一种演变,即心理状态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中,由于时间、地点和空间的积累,促使心理和行为产生主动性的扭转和改观。在美术活动中,除了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单一竞赛模式和评价标准外,缺少延续性,也是追求,从而出现随组织者的意念变化,形成让人捉摸不定的概念,从而产生厌倦之感,效果自然不高。嬗变的结果得益于思想的突破、科技的进步、需求的改变、目标人群的转向以及其他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激发,将美术竞赛变得相对“恒定”。对同一方式或者题材进行有深度的开发与利用,更有助于我们的美术教学,也有助学生的发展。电子文化产生以后,特别是其中的主要形式,如电影、电视、电脑出现以后,一种与印刷时代不同的新逻辑形式出现了。电子时代形成了自己的不同于印刷时代的新思维逻这种新的思维逻辑又借助电子化对文化观念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的三种样式——电影、电视、电脑,产生了三种思维逻辑,并以这种新逻辑深深地影响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向人们的呈现,还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活动方式。行为上的突破,多角度、多题材、多方式的现今的比赛模式也由此产生,而且注重其延续性, 即主题延续或形式延续。同时,也大规模地介入美术教学领域,现场竞赛的“高保真”特点让我们看到赛事精彩纷呈,美术老师也在挑战中凸现自身能力与美的感觉,同时也给竞赛评价新体系的产生赢得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与老师都参与其中,与专家一起对竞赛作品进行评价,取得了竞技与兴趣提升的双重效果。在学校组织的“视觉义乌”“行走的地标”等学生美术活动中也得到了不少喝彩,从不断追逐技法与技巧高超,到形式的多样化,再到评价多样化,也都说明了美术竞赛已从“内容”倾向故事化、娱乐化的策略转变。
(二)变常态为生态
生态化原意是指风格,或者说思维路径和思维方向上的差异性。相对于美术活动来讲,学生或者组织者在作品题材、作品风格和思维方向上可以采用以“自然”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个体与学校的实际。体验往往着力于现实,局限于现实,体验同时又倾向于整体或者说企图从现实出发来对整体的直观把握。生态化还表现在组织的美术竞赛活动,是根植于大众学生的基础之上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员参与,用大众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在小众学生的形式中,既解决了大众学生不可能全都到现场的尴尬,又能使竞赛作品数不胜数,使得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丰滿起来。总之,学校美术活动已从比赛本身转移到活动中来,把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大众喜爱和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真正发挥美术竞赛能带动大众审美形成的作用。
(作者简介:傅庆明,男,本科,浙江省义乌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