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从晋代到宋代,古典画家在人物画上创造了无数高峰;到了元代、明代和清代时期,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山水画与花鸟畫占据了统治地位,人物画的发展逐渐趋于弱势。虽然在此之间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人物画家,但从整体上看,人物画越来越脱离现实,并且在技法上也没有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开始趋于多元化,在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当代水墨人物也是其中之一。本文就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及分析。
关键词:当代 水墨人物
当代水墨人物是进入二十世纪才真正开始,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画种。随着西学的进入,以徐悲鸿等人为首的一批艺术家提倡“西法之写实精神改造中国画”。即在传统中国人物画中,通过在二维平面的图像上融入书法用笔,将线进行排列和叠加,形成疏密关系,产生“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视觉感,这种表达方式有利于将笔墨精神发挥到一种极致的效果,以至于元代以后中国文人画进入了一种“舍弃其真感以殉笔墨”的境地。这是一种主体性的彰显,在这个过程中,文人性情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然而,这样的创作方式同时又使作者陷入一种概念中,将现实生活割裂在创作以外。
当代水墨人物主张要将传统的语言方式融入西方的造型中,以弥补画家远离生活和现实的不完善性。同其他画种相比,水墨人物更强调写生和对造型的把控能力。强调造型的意识是现代水墨人物画中最核心的问题。蒋兆和在这个问题上最早进行了探索,他在使用传统笔墨语言基础上吸取了西方素描,创造了写实与达意的朴素绘画风格,这种造型是通过研究物体解剖、透视物体本身的造型,而非光影下的结构效果,是通过线去表达物体本身的体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融入传统的笔墨,使笔墨在三维画面中发挥,使笔墨关系与人物形体能够实现有效转换。这样的一种画法是非常注重写生的,面对各种各样活生生的人物,会使得作者更真切地把握物体造型,并且在绘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偶然性因素有利于发展出新的笔墨语言,从而发现属于自己的笔墨风格。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传统人物画的塑造方式以意趣为主,崇尚意趣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这种意趣通常是通过笔墨展现出来的。在六法中,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都是通过笔墨展现出来的,无论骨法还是气韵,都是中国审美的极高体现,他通过将行笔的轻重缓急的节奏感和连贯性融入画中,强调书写性。这种书写性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展现物我相融的创作理念。笔墨会随着作者情绪和感受上的起伏变化而变化,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会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通过将各种线条进行变化,使之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阴阳相合、笔意顾盼并能融入画面中得到统一,使得这些线条及墨韵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因此,笔墨统一性上的协调能力对一个画家极为重要。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学习是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两端同时深化的过程,只有在掌握造型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抓住物象的神韵;只有处理好笔墨的统一性,才能更好地升华画面的意境,从而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在发扬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三维塑造,同时再融入山水画和花鸟画的笔墨语言;通过山水画中的皴擦手法,层层叠加,有利于深入塑造层次;或是像花鸟技法一样一笔见浓淡,讲究用笔,一气呵成,惯用于水,通过笔墨韵味表现整体,作品往往呈现出酣畅淋漓的体貌。在这一点上,方增先通过将西方造型结构与传统的泼墨精神相融合,增强了水墨表现力,创造了单纯简洁的绘画风格。再在这个基础上将原有的三维造型打破,部分融入传统的二维造形,使二者协调于同一幅画面中,超越传统局限于三维或者二维的平面构成,使矛盾激增,扩大表现力。随着塑造人物形象的现代笔墨语言的多样发展,产生出了各种风格的皴擦手法和泼墨用笔方法,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也充满了多种可能。对于画家个体来说,应该在这艺术多样化的时代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创造不同的笔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去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时代的进步使中国进入了展厅时代,画面的扩大使得内容和构成变得极为丰富。不同于古代意趣的表达,展厅下的绘画更追求笔墨语言所表达的构成和表现,画面会超越真实达到一种内在统一。这种统一并不单纯是古代的笔墨统一,而是多种关系下的统一。同时,画面不仅限于与物象是否相同,但又以物象为依据,以统一为基础,扩大矛盾并解决矛盾。画家以自己特有的眼光去感受对象,获取对象内在的生动气息,然后再融入自己对所绘物象所特有的理解进行创作,从而使水墨人物画可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现状和人物的时代风貌,极大地促进了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和创作繁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水墨人物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使得笔墨与造型的契合更加协调紧密,同时也抒发了画家的个性和真实的感受,将自我的内心感受更好地和现实相结合。
(作者简介:顾顶,男,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责任编辑 刘月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