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达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税制改革的提出与实施对于整个改革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营改增的顺利推进,有利于进一步帮助各行各业减轻税负、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有效化解供需矛盾。对于建筑企业而言,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营改增下转包、分包、挂靠等经营方式能够使其的监督更加有效和完成,是促进建筑施工企业规范化、高效化的重要手段,但同时要注意到机遇中也包含着挑战。鉴于此,本文將现阶段营改增税务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就企业如何更好的应对这一改革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营改增;税务改革;建筑施工企业;影响;措施
一、营改增税务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一)对重复征税的影响
营改增税务改革的实行有利于避免对建筑企业的重复征税,改革前,税制管理体制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的营业税应当按照计价收人的3%缴纳,其中,工程成本中的施工设备、原材料在购买时已缴纳增值税,换言之,所缴纳的该部分增值税不包括在进项税额之中,即企业需要对此重复交税。而改革后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可以用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的方式纳税,大多数企业可因此作为一般纳税人来缴纳增值税,有效解决了重复征税的问题,纳税总额将显著降低。
(二)对资金的影响
营改增属于价内税的一种,势必会影响企业自身营业额,同时也可在施工材料采购方面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此外,施工材料采购出现的负面影响必然会波及到经销商,给经销商带来损失,严重影响建筑施工企业自身信誉度,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三)对内部管理的影响
自国家颁布“营改增”政策以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建筑施工企业自身也在积极改进自身管理制度并推出适应的发展战略来响应营改增。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税制改革涉及到企业的财务,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依据改革大纲来对自身的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调整,然后从现状来看,大多建筑施工企业所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与“营改增”政策严重脱节,难以满足改革需要。
二、建筑施工企业应对营改增税务改革的措施建议
(一)积极制定衔接“营改增”的计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营改增”是现代税制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新时代下的税制改革潮流。“营改增”的落实除了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以外,更需要企业内部的配合,内外双重作用下,“营改增”才能顺利完成。为此,笔者建议各个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严格遵循新政策下的指导方针,根据改革要求积极制定衔接“营改增”的发展计划,对传统财务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改善。
(二)改革自身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为更加合理的转移税负,在“营改增”实施以后,首先,建筑施工企业的报价体系可采用“不含税价格+税费”的模式;其次,若企业原本采用计税方法进行核算,则可以适当增加非核心业务所占据的外包比例,如将技术含量较低、人工成本高部分分包给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一方面减少企业人工费用支出,另一方面以从分包企业处获取能够抵扣抵扣的进项税额发票,减少自身福税额;最后,充分考虑物资调拨的必要性,合理筹划购买与调拨之间的关系,若非必要尽量避免调拨,若必须进行调拨,则将其规定为销售行为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减少涉税风险。
(三)全面提升员工业务素质
建筑施工企业员工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在“营改增”背景下的发展前景,为此,企业应当积极主动的定时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关于营改增相关规定的学习,尤其加强对财务办税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全面提高采购人员采购比价能力、增值税专用发票收集能力,确保企业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税制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帮助企业员工更好、更快的新规定。此外,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聘请外部专业人员来对“营改增”税收制度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以帮助企业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计划、完善自身业务流程、优化财务管理水平。
(四)实施更新预算编制
大量研究显示,由于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营改增”初期的预算编制没能及时跟上新时代步伐,导致其在“营改增”工作的落实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由此可见,企业为进一步实现自身发展,根据“营改增”步伐实施更新预算编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尤其加强对于重复征税的预防,减轻自身税务负担。
三、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整个税务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和内部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营改增”,实现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珊珊.营改增税务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10-210.
[2]张文静.试论“营改增”税务改革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新挑战[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3(9):144-145.
[3]周煜.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后的纳税筹划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19):143-144.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冶金建设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