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特殊学生问题原因分析

2017-10-19 08:21刘韵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9期
关键词:特殊学生高职高专问题

刘韵

摘要:高职高专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实现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分析和研究高职高专特殊学生的问题及其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总结了高职高专特殊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高专特殊学生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高专;特殊学生;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9.082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发挥我国人力和人才资源优势,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高专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艰巨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学生成长成才培养是关键。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专业基础较弱,学习意志力不强,行为养成欠缺等原因,在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方面出现不足或问题的特殊学生比例相对较高,这也是高职高专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要实现学生整体良性发展,分析特殊学生的问题和成因是完成这一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1高职高专特殊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习困难

高职高专学生文化分数普遍较低,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水平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突出表现在:一是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思维分析、领悟判断、总结与归纳水平较低,基础薄弱;二是学习素质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欠缺,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较弱,影响了学习效果;三是学习心态方面,特殊学生往往出现两类极端,一类学生遇到考试挂科紧张、畏难;另一类学生自暴自弃,以混文凭为目标,对学习、考试采取无所谓态度,随意旷课、缺考。

1.2情感纠纷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谈起了恋爱,一些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动机有误。一些学生谈恋爱庸俗化,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头脑容易发热,不善于控制情绪,在尊重、理解、信任方面不太成熟;一些学生在面对异性追求、纠缠时,不善于拒绝,而采取回避矛盾的方式解决,引发冲突。一些学生陷入网恋陷阱,防范意识薄弱,导致受骗上当。一些学生不能理性面对恋爱挫折,冷静分析、正确处理情感纠纷,爱而不得时便消极失落、自伤、自残或伤害他人,引发校园流血事件,触犯法律。

1.3人际交往冲突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心和包容度等人际交往基本素养,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不善于把握交往的尺度和策略。一些學生自卑、敏感、多疑或言行冲动过激,容易陷入人际交往冲突。寝室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人际冲突较为集中,常见冲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矛盾。轻者引发人际关系冷漠,单一成员被孤立排挤;重者引发打架、斗殴等伤害他人的暴力事件。

1.4心理问题

高职高专近年来心理危机事件频发,严重扰乱正常管理秩序,给当事人、学校、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心理问题的特点是隐蔽性强,不易发觉。常见表现形式有精神衰弱、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自杀自残等。多数家长对学生的心理疾病缺乏常识,主观否认或回避问题,使高职高专在进行此类特殊学生转化工作时面临巨大压力。

1.5就业压力

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困惑、自卑心态,他们对就业目标、就业实现路径,大学生活规划模糊不清,缺乏学习的动力,也无提升综合能力的详细计划,理想与现实,焦虑与散漫的矛盾突出,紧张与无序的状态并存,大一、大二松散、盲目,大三紧张焦虑。有些学生对自身优势与不足缺乏认知,对就业前景盲目消极,失去信心。

1.6沉迷网络

以网络、QQ、微信为主的网络媒介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和影响。一些学生无节制沉迷网络游戏,长期旷课,耽误学业、前途。一些学生躲避现实问题,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满足感,缺乏动力;一些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防范心理较低,陷入网络诈骗。

2高职高专特殊学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社会因素

2.1.1社会发展影响

社会环境是个人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当今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有着深刻影响。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触及更多深层次矛盾,社会竞争激烈性加剧,就业压力、生存压力客观上要求高职高专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意识形态方面,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西方国家从未放弃价值观渗透,这对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人生道路和发展方向都有一定影响。在社会负面影响方面,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风气、违法犯罪活动也成为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

2.1.2多元文化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并存、交融与共同发展,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互博弈、融合,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文化多元化也使部分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变得模糊,一些学生价值观取向混乱,追求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一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下降,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实践意志力、约束力丧失,知行背离。

2.1.3就业竞争挑战

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过时、落后的产业部门被淘汰,过剩产能导致人员分流,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使高职高专学生辨别适合就业行业和岗位的难度更大。人和岗位不匹配的“招工难、就业难”并存,大学生就业能力门槛逐年提高,由于高校开设的一些专业跟不上市场需求,导致不少大学生就业前景被限制;再加上一些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时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或锻炼实践能力,难以被用人单位录用。

2.1.4网络负面影响

互联网、微时代向高职高专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道德观念、价值判断、自我认知、人格发展、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社会心态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持久的作用。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自由性使一些大学生丧失判断力和自制力,以虚拟世界来逃避现实世界的困难和挫折。endprint

2.2家庭因素

2.2.1经济情况

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就业目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高职高专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巨大生活压力,虽然国家、学校对此类学生进行了大力资助,但其潜在的心理压力,紧张的学习状态,封闭的人际交往,深切的就业焦虑,使他们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一类特殊学生。另一方面,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也使一些学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铺张浪费、崇尚攀比、无视校规校纪,特例独行,出现问题的概率较高。

2.2.2结构关系

家庭结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结构,直接决定大学生受关爱程度和发展方向。在孤儿和单亲家庭中,大学生所受的心理创伤较大,丧亡父母与子女亲密关系不同,其影响所持续的时间和程度也不同,若社会支持不足,容易造成抑郁或放任自流的情况;一些离异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孤独、封闭等心理问题。二是家庭关系,直接决定大学生人格和性格特征。独生子女因受到父母更多关爱和精力培养,其性格较活泼开朗,但一些学生由于受到过度关注也会自私骄傲、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包容心和同情心;非独生子女有较好的自立自强能力,但也有负担较重、压力较大的心理。在再婚家庭中,大学生面临复杂的家庭关系,与继父母交流沟通存在障碍,情感交流困难,易导致人格、心理行为方面存在不自信、忧虑、紧张、压抑、烦恼等问题。

2.2.3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许多家庭教育只重视学生学业,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不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同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专断控制型养育模式中成长的大学生在此方面严重程度高于在民主商议型养育模式中成长的大学生。暴力型、溺爱型、放任型、矛盾型、包辦型等教育方式都易使学生在学习、人格、品德行为方面形成特殊问题,因此,一些在大学阶段出现思想、心理突出问题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往往已经出现过类似情况。

2.2.4父母素质

父母素质包括身体、文化、品德等方面素质。文化素质高低深入影响家庭的教育方式。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家庭教育方式更加理性、开放,关注孩子精神和情感需要,能更主动解决孩子内心世界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帮助,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的道德品质包括人生理想,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社会意识等,父母的言行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持续的示范、熏陶、指导、纠正作用。

2.3学校因素

2.3.1中学教育阶段的欠缺

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制度使中学为提高应试成绩,忽视学生健康人格、道德品德、理想信念等方面培养,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使许多学生存在孤僻、精神分裂、躁狂等心理隐患。为追求升学率,学校管理方式单一,将精力和重心放在少数优生上,忽视差生,导致一些学生厌学、逃学,潜在问题积累多。

2.3.2高等教育阶段的不足

大学生的时间、学习、生活完全由自己支配,不再有应试压力,人际交往、情感生活、社团活动开始占较大比重。大学教育管理的客观不足也是特殊学生形成的原因,一是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更新慢,教学方法较陈旧、单一,使一些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再加上考试难度降低,即便挂科也不影响拿毕业证,许多学生对学习没有要求。二是教师方面,不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督促学生学习,仅仅上课见一面,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十分有限。课堂纪律、学习的自动性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握,这使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陷入“学什么”和“不知怎么学”的困境。三是管理方面,我国高校采取的自上而下垂直化管理体制,没能根据学生特点充分实现精细化、人性化教育,因此,中学阶段有潜在问题的学生进入相对宽松的高校中极易失控和放任自己。

2.4个人因素

2.4.1道德观念失范

大学生道德状况总体积极向上,但特殊学生道德失范的情况比较常见。其突出表现是理想信念缺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突出,个体价值观残缺或模糊,目标不明确,思想认识不清晰,道德观念、法制意识淡薄,与普通学生相比,欠缺自省、自制力、意志薄弱,对自身采取放纵、宽容的态度;还有些学生道德观念多元化,道德判断模糊,集体主义及大局观念淡漠,责任感、诚信度缺失,人际交往庸俗化,情感认知随意化;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养成习惯,有些学生缺乏诚信,欺骗、盗窃行为频发;道德失范是特殊学生思想观念、认知方式发生错位的重要因素。

2.4.2认知模式偏差

不良的社会行为是由偏差的社会认知导致。特殊学生的认识偏差突出表现为三种,一是对自我评价的认识失调,从单一转变为多元,从简单转变为复杂,显性转变为隐性,思想行为反复。二是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失调,他们对自身存在过高或过低的评价,以致不能进行正确的理性思维,选择最优的行为方式;三是对同一事件认知采用双重标准,对他人或外界存在错误或偏激的评价,以致不能形成符合实际的判断,从而陷入自身与外界的矛盾冲突。

2.4.3心理隐患复杂

从发展阶段看,很多大学生心理隐患是特殊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萌发或产生的结果。进入大学后,家长、学生很少主动向学校和老师沟通,造成教育管理上的盲区。从压力来源看,有心理隐患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压力来源由学业扩展为人际交往、就业、情感纠纷等更多范围,由于自身心理支持系统不足,容易陷入自身与外界的矛盾、困扰中。从自身心理意识来看,有心理隐患主动向专业教师或心理咨询室寻求指导和帮助的学生十分有限,一些学生或家长对严重的精神疾病采取否定、拖延的态度,使一些特殊心理问题学生错过专业治疗最佳时间。从心理隐患的程度看,多数学生存在不同种类的心理困扰,少数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极少数学生存在心理或精神疾病,这些心理问题相互交织,动态发展,共性与个性问题并存,思想与心理问题并存。

2.4.4行为方式失控

特殊学生的思想认知、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因素决定了特殊学生的行为方式。从程度看,特殊学生行为方式分为异常、违纪、违法等行为,其行为是学生共性问题中个性问题的集中反映。与一般学生相比,特殊学生的行为呈非理性特点,极易失控,这与其自身思想、心理、情绪、意志等问题紧密相关。从范围看,特殊学生的行为方式呈群体性、阶段性分布,有一定的形成规律,如大一学生普遍存在适应性问题,大三学生存在就业或升学压力问题;在宿舍人际关系中,女生的矛盾纠纷多呈非暴力性,男生矛盾多呈暴力性。从类型看,影响特殊学生的行为方式多集中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交往、恋爱、消费、违法违纪等方面,其严重程度均有不同,类型也多有交叉,体现了特殊学生问题的多元化。

总之,高职高专特殊学生问题较为突出,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既要注意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也要注意分析特殊学生问题形成的动态过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针对性强的转化教育方案,取得实效性转化结果。

参考文献

[1]洪明.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焦点难点问题透视——基于600份家庭教育咨询案例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2,(11):5559+79.

[2]陈慧君.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肖建国,王立仁. “问题大学生”的多角度成因和矫正策略[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89192.

[4]翁倩,刘阔. 高校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成因分析[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8687.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殊学生高职高专问题
浅谈特殊学生在歌唱教学中对歌曲的情感表达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