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2017-10-19 08:21闵素玲李海燕
中国市场 2017年30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青岛市

闵素玲++李海燕

[摘要]随着青岛市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转移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合理引导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青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劳动力转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123

1青岛市城镇化发展概况

11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但低于全国同类城市

截至2015年年末,青岛市城镇人口达到了6367万人,城镇化率为6999%,青岛市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在山东十七地市城镇化率排名第一。但相比于全国同类城市,青岛市城镇化发展推进不快,明显落后于南方先进县市,比如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

12城镇体系逐步完善但不平衡

近几年来,青岛市在城市规划中确定了“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镇住地—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以推进城镇化发展,确立了1个中心城市、5个次中心城市和23个重点镇的发展规划。新型城镇体系初步建立,城镇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但是,各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区域间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2014年年末,市南、市北、李沧三区城镇化率均达100%,城阳区城镇化率为9451%,而平度市城镇化率为3562%,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均衡,镇区的不均衡发展阻碍了人口向镇区集聚。

13城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但产业支撑力不强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体系逐步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高了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目前,青岛市部分县市小城镇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本地就业化需求。但集聚产业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重点小城镇而一般小城镇产业经济基础薄弱,产业支撑力较弱,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不发达,制约着青岛市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就地城镇化缓慢。

2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

21青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211需要转移的数量庞大

发展城镇化的阶段性目标是要减少农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青岛市农村适龄劳动力人口(16~65岁)为20639万人,而满足第一产业从业需求需要99万人,10739万名居住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其他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庞大。

212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当地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龙头和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就近就地转移是农村劳动力从业地域的主要特征;其中,2012年农村劳动力在本县域内就业的占932%。

213转移行业分布较集中

2015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等五大行业。从事的行业朝多元化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工业。

214季节性、兼业式就业占较大比例

农民工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即兼职农民,出现了 “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财富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状态的农民工。

22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221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处于弱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很多人是辍学务工或完成义务阶段教育就进城务工,学历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能缺乏,一直是困扰其务工的一大难题,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青岛市从事过非农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2/3的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占到663%;具有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30%;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7%。仅有188%的农民工受过系统的非农技能培训。按行业大类分组,2015年,青岛市新增农民工就业人员中,制造业从业者1695万人,占409%。显然制造工人和服务业基层职位是他们的工作,大多处于社会底层,失业率较高。

222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就业渠道不畅

农民务工形式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社会信息网络,有组织务工的比例仍然偏低。抽样调查显示,一季度,由亲朋好友介绍和自己寻找工作的农民工占612%,由政府(单位)和中介组织方式介绍就业的仅占64%。除上述情形之外,有324%的农民工是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务工的。同时,青岛市农民工中,还有八成以上未接受过任何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渠道滞后和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不足,制约着农民工流动和就业。

223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

近年来,一些分割城乡管理制度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限制,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农民工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相当部分农民在进城务工多年后又回流到农村。

224劳动保障不完善,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付出的辛劳难以言表,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而在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就业歧视问题仍然存在,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还不高,农民工的社会福利缺失。

3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措施

31优化制度环境

31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要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目前,青岛市实施了“户籍准入”和“积分入户”联动,加快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需要进一步提高外来人口享受就业、养老、教育、医疗、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

312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要健全劳动保障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在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就业歧视问题仍然存在,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还不高,农民工的社会福利缺失。

32加强就业培训

目前,专业技能培训是农民工的迫切需要,重点是培养技能适用型和技术熟练型农民工。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学校教育、机构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的多层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院)、成人教育中心、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

33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增强就地就近安置

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方面,小城镇亦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要想真正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要求,关键还是要通过产业发展和集聚来解决就业岗位不足、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这就要求繁荣小城镇经济必须加快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满足已在镇区居住的劳动力就业需要,而且可以吸纳相当多的镇外劳动力就业。并且,要做到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坚持产业兴镇,鼓励与扶持重点镇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转移,使小城镇建设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参考文献:

[1]杨雪青岛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2]王天晓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EB/OL]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4-09-15

[作者簡介]闵素玲(1979—),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青岛黄海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李海燕(1981—),助教,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研究方向:企业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青岛市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